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再现长安昆明池盛景的民间渴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09:59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再现长安昆明池盛景的民间渴盼(图)

  与贾叔学一起联名报告的王长志(图右)告诉记者,昆明池附近有许多周汉代文化遗迹。

  

再现长安昆明池盛景的民间渴盼(图)

  昆明池项目示意图 ■文/图记者李建宁

  特别提示

  “神池望不尽,沧波接远天,仪星似河汉,落日类虞泉。”这是唐代诗人所描绘的昆明池盛景。如今,这一切早已被历史风尘所掩埋,而成为遥远的记忆。

  2005年夏天,在长安区斗门镇东南的一片开阔地里,当地农民见到一批神秘人员,他们手捧图纸,扛着各种测量仪器,奔走在庄稼地和附近的村庄,又量又测忙碌了好几个月。“得是要开发昆明池了?”人们相互揣测着。

  一位斗门人的遗愿

  11月15日,一直灰着脸的西安,开始有些放晴。

  下午1点,50岁的长安区斗门镇妇女张晓英,刚照顾镇中学的20来名学生吃完饭,又静静地坐在她已故丈夫的书房里,翻看着那一厚叠已十分熟悉的手稿和一本《开发修复昆明池项目方案》。她面前放着一张遗照,那是她的丈夫贾叔学。3年前,刚50岁的贾叔学因心肌梗塞而早逝。前几天,一位长安友人送来一副3周年纪念挽联:“遗憾不能亲见再造昆明池风月……”

  “叔学为昆明池的事,跑了十多年,把家里生意耽误了不说,又早早走了!”张晓英眼中闪着泪花,显得很感伤。

  “可以说,老贾很大程度是为开发修复昆明池奔波故去的。他生前对昆明池的考察研究,对西安地表水资料的掌握,对数据分析测算的准确程度,许多专家也感到惊奇。他过早离去,对昆明池的开发修复是非常大的损失。”在西安搞古建园艺工程的长安区石匣村人王长志说。

  王长志原来和贾叔学合作,一直利用民间和自费的方式,进行开发修复昆明池的项目研究多年。他们合作的项目报告,几年前曾送交当时的长安县计划委员会并立了项。

  贾叔学原来在石砭峪水库工作多年,对水和环境有着特别的爱好和研究。从1988年起,对家乡斗门镇妇孺皆知的昆明池发生了极大兴趣,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倾心研究。先后数十次到昆明池遗址勘察、踏访,又到省图书馆、县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历史记载,写成一份洋洋万言的《浅谈开发修复昆明池》的专文,并自费打印了数十份,分别送给水库的同事和市、县水电系统有关专业人员审阅。

  随后,他提出一个宏大设想和建议:开发修复昆明池,再现千年历史盛景,造福缺水干燥、炎热的西安市。他对这个设想进行了充分调研,写成一份完整的项目报告,分别亲自登门送交给省、市有关专家,这在当时曾引起了广泛关注。省水利专家张文集先生读完后非常感慨地说:“这是解决西安水荒、城市综合治理的最佳方案。”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学部委员魏文辉先生看了更是激动异常,连夜奋笔写信,对贾叔学昆明池的详尽考证和宏大建议倍加赞赏,并即兴赋诗一首:“蒙蒙春雨走丰镐,千里绿野接天遥。难得地灵周秦士,无愧人杰领风骚。淳朴民风继文武,深厚教化接舜尧。日晓吾欲觅归路,难舍昆明池畔交。”

  “作为昆明池遗址的后人,有义务和责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更多关心西安环境和城市发展的人士,一起努力促成昆明池的开发建设。这是他几十年的宿愿。”张晓英回忆说。

  昆明池水的历史记忆

  沐浴着午后暖暖的冬日阳光,记者随王长志等几位一直为开发修复昆明池继续奔波的长安人,来到距西安市西南18公里的丰镐遗址———斗门镇。在镇东街登高远望,东南方是一片平坦而广阔的洼地。它西起马营寨、张村,东到梦驾庄、万村。南接细柳塬北部的石匣口村,北至高阳原上的眉坞岭。“前面这片广阔的洼地,大约有10万亩,这就是历史上曾闻名天下的昆明池遗址。”王长志给记者介绍说。

  昆明池开凿于公元前120年,是汉武帝当时为征讨南方诸国操演水兵而凿。当时其池周长40里,面积320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也是上林苑的主要风景区。据《西经杂记》记载:“武帝做昆明池,欲伐昆吾(今云南)夷,教习水战。”“池中有戈船楼船数百艘。楼船上建楼橹,戈船上建麾矛,四角悉垂幡旗……”

  汉代专门设计“楼船将军”,统帅水军。昆明池作为疏浚的训练基地,当时的楼船上旌旗招展,刀枪相应生辉,战船排云涌波,往来游弋,厮杀冲撞,好一派威武雄壮、惊心动魄的征战画面。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秋兴八首》中也禁不住写到:“昆明池水汉时功,汉帝旌旗在眼中。”就是对汉武帝开挖昆明池一事的生动写照。

  事实上,开挖昆明池的目的绝不仅此一点。昆明池的开挖,既可做上林苑内的主要游乐区,同时又可成为京城长安的主要水源地。这可是汉武帝为改善当时长安城市环境所做的重要贡献之一。昆明池建在细柳塬与高阳塬之间,池址水平高程,高于当时汉长安城内外所有地区。昆明池水源来自附近的氵皂河等两条河水,将东起秦岭的大峪、小峪、石砭峪流出的诸水全部接纳。丰富的水源,在长安城西南高地形成一个人工的汪洋大海,分别在东口、西口、北口修了三条引水渠道,环绕京城而过,保障了京城内外的用水。与此同时,昆明池还是当时皇室、贵族的游乐所在。据《史记平淮书》所载,昆明池岸边,修建了许多离宫别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林村掩映,风景十分迷人。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对昆明池旖旎壮阔的自然景色和壮观的宫殿馆舍,也作了生动的描绘。唐代大诗人在游昆明池一诗中,更充满激情地赞叹到“神池望不尽,沧波接远天,仪星似河汉,落日类虞泉。”虞泉既虞州,是神话中太阳隐落的地方。而昆明池落日的地方,就像太阳落下虞州一样美丽壮观,让人浮想联翩。游舟在浩荡雄浑的波光水色中,沿岸富丽堂皇的琼楼玉阁,令汉武帝心旷神怡。龙颜大悦之下又修建了一座高达数十米的柏梁台,供他求神祈仙,饱宴赏玩。昆明池水天一色,万顷碧波。一次汉武帝游兴大发,便将它作为天上银河的象征,立刻令人雕了“牛郎“和“织女”两个巨大的石人(现斗门镇人称石爷石婆)分立两岸,隔湖相望。

  同时,汉武帝还令人雕刻了一尾巨大的鲸鱼安置于池中。

  “可以想像,当时昆明池的风光是多么的迷人!”翻看着贾叔学先生当年遗留下来的昆明池研究资料,眺望眼前的村庄和早已成良田的昆明池古遗址,王长志不无感慨地说。

  一池兴衰映衬古城沧桑

  对昆明池的历史演变和兴衰,做过数年考察取证的贾叔学在遗稿中说,昆明池的作用和景色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特别是唐代的三百多年中,又对昆明池作了几次大规模的浚修和扩建,将昆明池和周朝的镐池连成一片,将沣河水也引入池中,补充了因水面扩大而造成的水源不足。

  唐代的昆明池,因水域扩大加之又在岸边修建了新的馆舍等,使之景色比汉代更加迷人,烟波浩淼,水天一色,云蒸霞蔚,游人如织,成为当时长安城最吸引人的游览胜地。昆明池如诗如画的景色,吸引着长安城的达官贵人、墨客骚人络绎不绝,前来领略昆明池的无穷韵味。

  这种盛况直到唐文宗大和年间(公元827~835年)时,为昆明池输水的石堰堵塞废弃,昆明池才逐渐干涸。随岁月更迭又慢慢演变成为布满大小沼泽的低洼农田。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整个昆明池还是沼泽密布。

  “尽管昆明池已成为我国众多水利史学家们考证的远古追忆,但在公元前120年,有人工开挖的这样一个大型水库,毕竟在历史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并持续了一千多年。尤其对汉、唐时期的京都长安城生活用水,对促进经济繁荣和城市建设以及军队建设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城市发展史、水利发展史及其园林建筑史上,都写下极其辉煌的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据贾叔学和王长志等搜寻考证,建于清时的北京西郊的昆明湖,亦源自长安的昆明池。“当年,慈禧闲坐朝中忽然想起汉武帝在古长安城西郊建昆明池的事,一时性起便命人也在京城西郊,开挖了一个人工湖,并仿照汉武帝亦给此湖取名‘昆明湖’,从而成为京城一大美景,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效益。只是古长安城的昆明池,却早已不复存在,空留遗址,使人平添诸多思古幽情。”

  当年分立于昆明池两岸的汉牛郎、织女石雕,在1956年8月,就被陕西省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王长志说,其实在昆明池遗址周边,还有汉柏梁台、西周灵台、仓颉造字台、汉石鲸、周穆王陵等多处文化遗迹,“足可建一座周汉历史博物馆。”

  复修昆明池让古城受益

  3年前的10月,为开发修复昆明池奔波多年的贾叔学突然撒手而去,临终前他将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昆明池调研文稿和开发修复规划方案,一一交给妻子张晓英,叮咛她一定要尽心把3个上学的孩子抚养大,并期望孩子中的一个将来能继续接替他的事业。随后,他又托付村上几位朋友:一定要把昆明池开发修复的项目研究进行下去。

  张晓英说,老贾说的最大好处是解决西安的缺水和环境问题。

  西安是我国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根据《西安市水资源供求计划报告》预测,2010年西安市总需水量为38.26亿立方米,到2030年需水总量将达52亿立方米。按此计算,再过5年,我市水资源的供需缺口达12亿立方米,相当于缺6个库容2亿立方米的黑河水库。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彭镇华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城市水环境问题。他认为,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在现实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其中城市森林数量少、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城市森林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森林和水这两个主要问题入手。

  在张晓英交给记者的《关于开发修复昆明池方案》中,贾叔学也早在多年前就把修复昆明池与解决西安水短缺、改善城市干燥环境作为主要目的。同时,对西安水资源现状进行实用性的分析。

  他认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西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如果现在不做长远规划,彻底根治,对西安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西安要发展,水资源是关键。但是目前西安降水汛期径流集中,蓄水工程少,调节能力差,使80%以上的地表水白白流失。另外西安市河流均发源于秦岭北麓,源头至峪口不超过30公里,海拔落差从2000多米至450米,不可能发育出回水线很长的优良库址地貌。黑河金盆枢纽工程,有效库容仅5000万立方米,且投资巨大。汛期、雨季也只能望流兴叹。所以,在西安城乡接合部开发昆明池,拟建成蓄水2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是非常需要的。”

  “几年来我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对西安市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的考察和对保护历史名城等方面的探索,我认为,重新开发昆明池充分利用这一珍贵的遗址及资源,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同时,贾叔学对修复昆明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个封皮已经有些发黄方案中有详尽分析:“昆明池开发修复后,土地传统的作业于水产综合养殖相比,可让当地农民明显增收,同时拉动旅游业发展;可彻底改变西安缺水现状,强化古城之肺,调节西安局部气候,对净化、湿润西安空气有明显效果;保护西安地区生态平衡和水资源流失,解决西安地表沉陷,地裂缝扩展引进外援水难题,对古都长安长期有效的实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可与杭州的西湖相媲美,能彻底改变西安城市的形象,为西安的旅游业增添强大的经济增长点;为西安提供一个良好的水域面积,周边湿地为鸟类生息繁衍、越冬栖息地,可与秦岭林海形成一个良性的生物场;可为西安的分洪、防汛、抗旱提供良好条件等。总之,这是一件造福西安甚至全省千秋万代的大好事!”

  就如何开发和修复昆明池,贾叔学的方案建议:昆明池项目拟占地10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为6万亩,形成水面6万~8万亩(东边涝湿地部分含雁塔区)。有效蓄水1.5亿~2亿立方米。沿湖用地2~4万亩,为搬迁、绿化、古遗址保护、修复、旅游服务设施等地。“昆明池的开发修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投资需要二三十亿元。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引资、合作、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

  来自村民的热切企盼

  张晓英告诉记者,这份方案及立项报告做好后,老贾和王长志他们以自己企业的名义,联名向当时的长安县政府提交了,县计委批准立项,并在2000年11月报到了市计委。听说看过方案的人都给予很高评价。但由于开发、修复昆明池,涉及面太宽,工程浩繁,投资数额又太大等原因,使项目还没实现他就去世了。“按照他的嘱托,这几年,他生前的王长志、薛建华等几个热心昆明池开发的朋友,也一直为这事在联系着,不断写报告,到处跑。当然这项目很大,他们财力、能力也很有限。但从本地村民来说,这反映了人们对开发修复昆明池的关心和支持。前一段日子,村上人都给我说,上边来人开始勘察昆明池了,不知道是不是要开发。我想不管谁开发,只要把事能真心做好,真正造福人民,村民们都很欢迎。”

  下午,记者来到被称为昆明池进水口的西匣村,57岁的村民刘宇龙向记者说:“今年五一过后不久,我们看见这里来了十多个人,他们拿着图纸和测量仪器,在村中和地里进行测量,忙活了好几个月。他们说是中科院的,来对昆明池进行考古。如果是开发修复昆明池,我们这里的村民都是热切盼望着。”

  记者在附近几个农村采访时,十多位中老年村民提起昆明池,个个能绘声绘色地讲一大段有关昆明池的辉煌故事。“如果能看到修复后的昆明池盛景,那是我老汉今生最大的幸事!”78岁的斗门镇老农刘兴文乐呵呵地说。

  在斗门镇经济委员会办公室里,主任薛光荣说,前几年贾叔学建议和呼吁开发昆明池的事我们都知道,开发修复昆明池也盼望已久了。这不仅对解决西安水源短缺、促进西安整体发展有利,而且对全镇5万多村民也是个福音。“听说,前一段市上也开过专家论证会,把昆明池的修复问题也讲了。看来,开发修复应该是有了希望的曙光。”

  回到西安,记者查阅到半年前的一篇本地新闻说:“曾为汉朝训练水军而建的昆明池有望得到恢复重建,以此改善南郊的生态环境。记者从近日召开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上获悉,在市建委的组织下,有关部门今年将就此展开前期准备工作……”

  看来,贾叔学先生生前的宿愿将有望实现。

  “开发修复昆明池,我们只希望有人能记得贾叔学等人。在十多年中,他们以个人的名义,花上时间和金钱,无数次的奔波、调研、写方案、上报立项,又到西安到处找专家呐喊,这些默默贡献,人们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斗门镇一位采访对象给记者打电话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