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战争语词应淡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11:02 今晚报

  这里有三道小题请你解答。事先声明,它不是讲战争和打仗,而是说的日常生活。

  一、“陕军东征”;

  二、“陕西军团东出潼关战上海”;

  三、“浙江军团海外××记”。

  除非圈内人士,我敢肯定你不会解答正确。因为,此三题字面所传达的音息和它们所要表达的真实事件风马牛不相及,毫无共同之处。而当我告诉它们的正确答案时,你一定会感到茫然和吃惊:一、说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陕西作家京夫、高建群等的长篇小说在北京受到欢迎的盛况。二、是指陕西生产汽车的企业以最新款式参加2005年上海车展的情形。三、是说中国浙江商人斥巨资在国外收购艺术品大有所获的故事。

  为什么解答不出来?这不怪你知识不渊博,也不怪你不关心国家大事。怪的是上述事件所用的词语和真实情况根本不吻合,用的全是过去战争年代的那种语式。

  中国的老百姓对战争和打仗是再熟悉不过了。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诞生的1949年,百余载来几乎全是在战争和打仗中度日子。长时期的战争,几乎影响了若干代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战争语词渗进一代复一代中国民众的血管。问题在于,战争结束以后,国家进入和平建设阶段,又大搞“阶级斗争为纲”,类似战争和打仗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而每次运动,都被号召为“打一场规模宏大的人民战争”,“一定要取得战役的全面胜利”。特别是延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其开展的方式方法,完全袭用当年和反动派斗争的套路,参加的民众被称为“红卫兵”,其组织为“××战斗队”和“××兵团”,甚至连少不更事的娃娃也被呼为“红小兵”。这一来,战争的语词在和平建设年代被滥用和泛化就成为必然的了。

  这样,我们就看清楚了,战争语词在和平建设年代被滥用和泛化,既是战争思维在和平建设年代的延续,也是其在新形势下仍在发挥作用的不正常现象,更是人们长期以来所养成的习惯在起作用。只要稍微做点调查,就会发现战争语词在今天被滥用和泛化,其负面的作用起码有三个方面:一、听到它总会叫人闻到一股火药味,缺乏祥和气氛和安定感,特别是和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不合拍。二、容易造成视觉和听觉的混乱。比如“陕军东征”一事,本来和战争、打仗毫无关系,可它在我小孙女的眼里,竟然成了“陕西的军队去征讨东方的敌人”。对于本文开头的第二个小题,她问我:“爷爷,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咱陕西的军队要出潼关到上海打仗?”三,战争词语的滥用和泛化,也不利于对外开放和广交天下朋友的大环境。外国友人听到它,会感到莫名其妙,往往需要费很多唇舌去做解释。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让昔日曾起过良好作用的战争语词“下岗”,是很有必要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