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读兰州“十一五”规划(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12:55 兰州晨报

  2010,户籍人口330万

  “十一五”期间,兰州市将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就业机制,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安置“4050”及再就业困难人员。失业率不超过4.5%对各类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和再培训;建立起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严格控制

失业率,使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0万人,输转城乡劳动力140万人。

  完善推进“五保”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逐步将应保各单位和人员纳入参保范围,优化养老保险基金统筹机制,规范企业补充保险行为;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衔接机制,全面推进工伤、生育保险。逐步建立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保障老人、孤儿、残疾人和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社区医疗机构达到280个围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强化公共医疗卫生的整体服务功能,建立健全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和市、县、乡三级急救医疗网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全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到2010年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达到280个,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

  农村居民享受基本卫生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解决农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问题,使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公平合理的基本卫生服务,力争使卫生事业投入占财政收入的8%,到2010年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以乡为单位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高于90%。

  户籍人口总数控制在330万以内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稳定低生育率,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到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总量控制在330万以内。

  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继续支持在兰高校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完善兰州科教城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与产业结构和就业需求相适应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基本实现城乡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到2007年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校通工程”,到2010年建成市级示范性高中25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1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1所。

  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合作,支持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到2010年,信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GDP的10%以上。

  本报记者张隆 突破体制性障碍

  加快体制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一五”期间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兰州市将在今后采取有力措施,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行体制创新,为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行政职能继续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实现政府经济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切实把各级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维护社会公平和规范市场秩序上来,建立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调控机制。继续完善“一站式”集中办公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体制,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和行风建设。

  深化投资、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项目审批制度,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对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取消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待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项目公示制,建立咨询评估论证制度、专家评议制度和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探索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和税制改革,完善税收监管体制。

  推进科教文卫体制改革巩固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模式。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事转企改革。通过联合、资产重组、兼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股份制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制,创新体制。积极探索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模式,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基础上,探索国有医院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和管理体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393”攻坚计划,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和承担社会公益事业的重点行业保持国有或国有控股外,其他国有企业有条件的全部退出国有经济序列,实现产权多元化。逐步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和运营体系,使混合所有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体。

  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学划分和调整事业单位的结构,积极实行管理者聘用制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制度。对非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逐步退出事业性质,转变为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对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明确为非盈利性质的市场中介组织;对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事业单位,在精简结构、提高效能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本报记者朱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