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40人“造林暴富”要悬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00:44 新文化报

  ■鑫森公司现已人去楼空,因欠费已被物业公司贴了封条

  ■记者兵分两路,一路带受害人报警,另一路直奔造林基地

  核心提示

  租一片草甸子,夸大投资的高回报率,收了群众巨额造林款后人没影了。受害者想到公安局立案,但公司的正规手续、林地不符合经济诈骗条件。吉林省鑫森农林产业有限公司就这样钻了法律的空子……

  2004年,一些造林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时,吉林省鑫森农林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森公司),在位于红旗街的时代大厦租了一层楼做办公室,并在扶余县农村承包了一片草甸子,栽一种叫“美国三角叶杨”的树木,开始了“造林神话”的宣传。

  “投资3万多,8年后净收益就是17万余元,10年就能赚26万,年盈利率80%多……”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一度吸引大量群众投资。而近日,收了大量合作造林款的鑫森公司突然“蒸发”了,随之传来另一个不幸的消息,公司老板携600多万钱款跑了,投资群众讨要钱款无门,造林财富梦瞬间成了泡影……

  

  投资造林8年能暴富?

  

  2004年9月的一天,在长春打工的九台人谢术春大娘,逛街时突然接到一份“合作造林”的宣传广告,看到上面写着:“每亩地只需3280元,便可以拥有林木的产权。投资3万多元,8年后毛收益能达到20余万元,净收益17万余元……”,谢大娘顿时眼前一亮,于是她按照宣传单上的地址,来到时代大厦23楼的吉林省鑫森农林产业有限公司看个究竟。

  谢大娘说,进公司一看,收款的、开票的、接待的,还有11个专做业务的部门,当时她想,这样正规的公司,肯定不会骗人。随后,公司里一名叫王占军的业务处长,和名片上印着处长职务的名叫周文柱的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她。

  “他们说公司从辽宁省购进的珍贵的三角叶杨,供客户种植并看管,8年后,树木成材,客户可砍伐并取走,其间,公司从中收取每亩地1280元的管护费。两个处长还把账算到每株苗木上,第一年的树苗每株价值为170元,长到第八年每株价值可升到950元,且保证50%以上的成活率。他们还说考虑到我是外地人,家境又不好,对我有买10亩赠一亩的优惠。”谢大娘回忆着。随后的日子里,两名曾经接待谢大娘的处长,不断地给她打电话,让她去公司听课。

  2004年10月的一天,两位处长突然打听起谢的家庭状况来,听说谢在长春一户人家靠照顾老人每月挣600元钱为生,马上问谢是否愿意到鑫森公司工作,还说要把谢安排到扶余的林地当看护员,月工资至少七八百,但前提是谢要投资成为客户。听俩处长这么一说,谢大娘憧憬着未来……

  

  卖了房子买了林地

  

  随后的日子里,自称是辽宁鞍山人的法人代表唐长兴总经理对谢大娘说,自己在瓦房店等地也有林木基地,生意做得非常大。听说公司这么有实力,谢大娘终于狠下心把房子卖了,并于2004年12月10日和2005年3月5日,分两次把4.3万元卖房款投到鑫森公司“合作造林”。交钱后,公司并没有给谢大娘出具发票,只有一张收款收据和几份印着公司名章的合同书。

  此后,公司的人便不再主动与谢大娘联系,她到公司工作的事,每月挣七八百元钱的梦想,也一下子成了没边儿的事儿。今年6月17日,谢大娘再次来到鑫森公司,气氛和3个月前截然不同。谢大娘说,当时只有周文柱、王占军和一名陌生男子在公司,而收款员、接待员、石经理等人都不见了,整个楼层显得冷冷清清。而让谢大娘吃惊的是,周文柱已由当时的处长,升为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占军也由处长变成了部长,两个人也不再像几个月前对谢大娘那样热情了,只告诉谢大娘说石经理生病了,正在北京的一家医院住院。

  

  林地啥样现在都没看到

  

  谢大娘说,当初她买林地时,公司承诺随时可以带她去看看自己的林地,但交完钱后她要求去看林地时,公司的人说过一段时间组织一批客户集体去看,这一“组织”,就是一两个月没音信。今年6月谢大娘再次要求去看林地时,公司的人只告诉谢大娘等,还打保票说,如果林地让谢大娘赔钱了,公司的负责人唐长兴养她老都行,听到这样的话,谢大娘只能安心地继续等……

  但直到今天,谢大娘也没能看到自己投资4.3万元买的林地到底长啥样了。

  与谢大娘有着类似遭遇的,还有长春市78岁的林大爷。他平时靠拾荒为生,老伴儿在街边卖瓜子,他们多年省吃俭用攒的2万元钱,也在鑫森公司的“开导”下,投了资。

  

  客户发现鑫森公司人去楼空

  

  17日一早,有客户到鑫森公司,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公司只剩下一堆桌椅,上面落了厚厚的一层土,里面的几盆花,早已干枯死了。而公司门上贴着时代物业部门贴的封条,写的日期是2005年9月3日。

  记者随客户到时代物业询问,工作人员说:“鑫森公司在2004租用了时代大厦23层楼做办公室,但今年8月底,公司突然没人了。还欠了时代物业的水、电、房租等费用共计五六万元呢,我们现在也想找到公司的负责人要钱,但他们的电话号码也都换了,根本联系不上,我们只能将曾经租给他们的办公室贴上封条。”

  

  140多人买了林地

  

  昨天下午,记者辗转联系到当时公司的处长(后升为副总经理)周文柱,一说起公司关门的事,周文柱也连连叫苦:“我的一个朋友,还通过我在该公司购买了林地,但公司老板石铁、法人代表唐长兴如今我都联系不上了。我当时作为公司后聘任的副总,是主持了一段时间工作,但今年的五六月份,因为公司拖欠我的工资,我就辞职不干了,直到现在,公司还欠我一个月工资没给,我还不知道该找谁要呢。”

  和周文柱所说的情况类似的,还有郑女士等公司曾经的一批员工,她们当时之所以成为公司的员工,都是以购买林地为前提的,但成为公司员工后,她们并没有拿到应得的工资,如今也都不知道公司老板的下落。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有140多人在鑫森公司投资购买林地,而大部分人还没有拿到林权证。

  

  公司手续合法 受害人维权难

  

  昨日15时许,记者随谢大娘走进长春市公安局朝阳分局经侦大队报案,一名张姓民警听谢大娘说明情况后,仔细看了谢大娘手中的合同书后也犯难了:“这不符合经济诈骗范畴,因为该公司是经过工商注册的合法公司,他们还在扶余县买了林地,从这几方面看,公司并没有诈骗的行为。”

  起诉!谢大娘这辈子都没经历过。而谢大娘又仔细看了看手中的那份合同:“甲方(谢大娘)委托乙方(鑫森公司)管护的用材林为1年生,每亩66株,保活55株,如当年未达到100%成活,两年内补齐”。谢大娘当时就不解了,到法院起诉,起诉什么呢?告公司林木成活率不高吧,还没到两年,告公司老板吧,还找不到人。再想到通过法律解决问题还要花钱,谢大娘也只能放弃起诉这个念头。

  两种方法都不成,谢大娘又想起了那份保险合同。而记者一看,鑫森公司在保险公司投保林地1753.33亩,但保险公司只对这部分林木遭受洪水、冰雹、暴风、盗伐、虫灾等予以理赔,至于因苗木品种不适合东北种植、成活率不高等情况,保险公司并不予以理赔。

  

  专家称三角叶杨成活率很低

  

  经查询,该公司于2004年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而谢大娘的林权证也是真的。那么鑫森公司说种植的美国引进的三角叶杨,到底是个什么品种,成活率怎样呢?那些有林权证的人是否8年后还有收回成本的希望?

  对这些问题,吉林省林业厅的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杨树品种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就是黑龙江省的杨树品种拿到吉林省种植,也不一定就适应,更何况引进的是美国品种,成活率可能会很低。

  专家说,一般新树木品种引进后,实验期就需要15年,有的树木品种换地点种植,即使是在一两年内长势比较好,也会在第三年、第四年或更长时间出现突然不适应环境的情况,因此投资经济造林,一定要慎重。

  ■实地踏访

  昨日下午,记者驱车200公里直奔扶余

  

  造林“基地”

  已经没人了

  

  从长春到扶余县二龙山乡需要走200公里的路程,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二龙山乡,据了解,10月左右,这个乡已经并入三井子镇。从这里到牧场村,虽然只有大约5公里路程,但由于都是盐碱荒草甸,非常难走而且岔路不断,记者带上当地的老乡驱车经过几条小河终于颠簸来到该村。可是此时天色已经很晚,老乡也难找到鑫森公司造的这片林地,一路两侧都是盐碱荒地,“这里种树能成活吗?”记者问。“有的地方连草都不长,别说树了!”老乡回答。

  “请问,鑫森公司在这儿栽种的树木在哪里!”记者在牧场村问一位牧羊人,“天这么黑,你们外地人根本找不到,听说姓石的带着钱跑了,你们找到了也没用啊!”牧羊人感叹。

  “好像是挺有钱的,老总石铁不经常来造林基地,管事的唐长兴经常来,在这里还有几间房子,原来唐长兴的姐夫负责管理,这段时间,连唐长兴的姐夫也不露面了。”村民告诉记者。

  无奈,记者找到该村的村主任胡广州,据胡广州介绍,大约在2002年,鑫森公司在该村东北租赁了荒地,签约为46年,租赁的面积为666公顷,“这么大面积的土地,村里和镇里都没有权利出租的!”胡广州介绍。租赁当年这里就运来了树苗,“树苗大多是从沈阳运来的,有人说是南方的树种,还有人说是美国的树种。”胡广州介绍:“鑫森公司还有几台拖拉机,还在地里打井了,树苗几毛钱一棵买的,还在当地雇了村民植树,每天付给村民20元钱,所以村民都认为这个公司挺有钱的。”

  在胡广州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片林地里,由于禁止放牧,林地上草比较茂盛,树苗被夹在枯黄的草中间,草与树难辨。记者看到的大多数是指头粗细的树苗,最粗树苗直径1.5厘米左右,胡广州解释,这是今年刚刚栽下的树苗,“两年前栽种的树苗直径已经有六七厘米,但是那些树苗都在荒甸的中间,根本无法进去。”胡广州介绍。

  本报记者 广平 苗颖

  

140人“造林暴富”要悬了

  鑫森公司因欠费被物业公司贴了封条 本报记者 冬松 摄

  林地种植的树苗 本报记者 白桄 摄(新闻编辑:曲兆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