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 21世纪城市,18世纪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02:21 青年参考

  在过去一个月里,一个驼背、眼睛浑浊、牙齿发黄的男人将玉米铺在马路上晒干,就像一张长长的黄被子。他叫席秋原(音译),是个守夜人,看守的就是他的玉米。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他的角色在中国并不特别。他睡在户外满是泥巴的草垫上,用一个粗糙的砖垒炉子取暖,用一个手工制作的耙子将狭窄的乡村道路旁的玉米耙匀。“晚上很难入睡,往来的车太吵了,”在一个早晨,汽车呼啸而过的时候,40岁的席先生说,“半

夜两点才能静下来。”

  在中国,秋收已经结束了。但是与这个国家其他农业区整日收割的生活不同,北京农村的秋收已经被喧嚣的生活所改变。在城市外的边缘,农村正迅速转化为郊区。农民们赶着脏兮兮的羊群,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与喧闹的蓝色卡车争路,那些卡车正往城市运送用来盖高楼的建筑材料。

  这就是在两个中国间的永恒冲突:一个是冲向21世纪的城市中国,另外一个是仍然紧闭在18世纪的农村中国。城市中国目前占上风,最近公布的政府统计数据表明,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至少4000万农民离开了土地。

  对一些农民来说,这种改变是一个获取更好生活的机会。而对于另外的农民而言,这是他们惟一熟知的生活方式的突然终结。

  在地理学上,北京实际上是一个面积超过1500平方公里的巨大地区,不仅仅是城市本身,还包括周围的农村,而这些农村正被迅速扩张的城市蚕食。尽管这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家眼里,农村城市化是理性且必要的转变过程;然而对于那些只懂种地的人来说,这种转变就显得很残忍。

  席先生鄙视城市,从来没进过北京城,今后也没有进城的计划,虽然从理论上说,他也是一名北京居民。在10月份的大多数日子里,他和其他农民一样,在农场一侧的路边看守着晾晒的玉米。席先生指了指坐在路边看守玉米的其他人,把这作为农村生活模式不变的证明:“没啥变化,”他说,“从来就是这样”。

  距他不远处,一些名为“约塞米蒂”或“皇家城堡”之类的住宅楼盘正在建设中。一辆灰色的宝马运动型多功能汽车碾过了席先生用石头堆起来的防线。他或许不想走向城市,但城市已向他驶来。

  但是戴淑敏(音译)意识到变化已经出现。54岁的戴女士是下新铺村的村民,该村已被发展中的北京占领。她父母以前就在这个村子种玉米、大米和红薯,也是在这里,她学会了种庄稼、采棉花。

  后来,夫妇俩开了一家运输公司。赚钱后,办了一个养猪场,最后还开了一个餐馆。

  餐馆外,她的玉米正堆放在穿过村庄的马路上晾晒。还是十来岁时,中国因为集体化政策的失误而出现大面积饥荒,戴女士说当时村民靠吃玉米才熬过来。而现在,她要把玉米卖给附近的猪饲料加工厂。

  她现在已经不用种地了,家里有新的皮革家具,电脑和宽屏彩电。她还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劳模奖章。

  但她还是保留了几十英亩的土地,雇佣了一些外地民工做大部分农活,当然有时她也下地干活。“不是钱的问题,”她说:“习惯而已。我从小就干农活,地荒着我就心里难受。”

  (沈闰州/编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