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来为南京“白局”撑腰(本地事·本报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02:47 人民网-江南时报

  新闻背景:日前,第二届江苏省文物节在南京博物院开幕,一大批国宝级文物集体亮相,前往观赏的人络绎不绝。同时,据媒体报道,南京的“白局”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曲艺都濒临失传。

  地方曲艺也需要展现舞台

  就在江苏省第二届文物节如火如荼地召开之际,从南京一家媒体处又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包括南京白话等5个南京地产曲艺节目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我个人认为,出现这样的反差并不奇怪,在文化艺术种类中,本身就有着厚此薄彼的情况,像京剧、越剧、相声等这些曲艺大户自古至今就有着很高的“人气”,而像南京白话这样的地方曲艺,由于地域原因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可否认,这些地方曲艺节目有着不少“绝活”,它们存在至今有着它存在的道理,如果要想让它们起死回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给这些地方曲艺节目的“绝活”有一个展现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给了它生长的土壤,小树也总有一天会变成参天大树的。大可

  要“献宝”也要“藏宝”

  这几天在南京举行的文物节,一大批在博物院展出的“奇珍异宝”亮相着实让市民大开眼界,其中一件元代青花瓷“萧何月下追韩信”更是备受关注,据“南京零距离”报道,此瓷乃南京一位已故民间收藏家在半个世纪前倾其所有凑成十根金条从文物贩手中换来的。最后又无偿献给江苏文物部门,此后从未“露面”。据悉此国宝价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据报载,南京一些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如南京白话等正逐步被淡忘,地方民间艺术陷入尴尬凸现我们保护上的缺失,但如何拯救这些艺术形式则需要深虑,这里面既有资金扶持不足,又有时代观念冲突的问题。但我想,我国大量的国宝文物都是因为民间收藏收购才得以保存,因此,倒不如提倡“藏宝于民”,这样既解决了政府保护文物的资金问题,又不至于使大批文物流失国外,可让民间的大众文化艺术形式由群众自己去传承,出台政策鼓励他们,或许这不失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条捷径。一言

  没有必要刻意去拯救

  提到南京“白局”,估计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市场优胜劣汰和市民需求喜好的结果。那么有没有必要去“拯救”呢?我认为多此一举,一个没有生命力的事物就让其自生自灭好了。

  之所以说南京“白局”没有生命力,是因为尽管它有地方特色,也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仅从民间艺术自身的魅力来说,雅,它比不过江南昆曲,一字一腔能咿呀半天,俗,它俗不过东北二人转,句句都带个荤话。

  作为传于口耳,流于街坊的民间艺术,如果连欣赏它的人都没有了,谁还会来表演呢?如果要拯救的话,我们是不是还要先培养一批“白局”的观众呢?!无影之魅

  《江南时报》(2005年11月19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