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McKinsey报告的警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03:08 新京报

  一旦大学平民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投资就会急剧提高,单靠国家拨款根本无法支持。

  McKinsey报告对中国大学的评估,虽然在网上引起一点波澜,但似乎很快被中国高等教育界忘记。大家注意的,是最近《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把北大列为亚洲第一的新闻。11月14日,北大校长许智宏也对此作出回应,表示要求学校低调应对这个排行榜,称北大

与世界最好的大学还有很大距离。

  McKinsey报告虽然是从跨国公司的立场出发,但所揭示出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衡,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该报告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无法为纷纷涌入中国的外国企业提供足够的人才,而且无法适应全球服务业的急剧扩张。

  中国的大学,当然不能以为外企服务为目标。但既然中国目前是最大的外资吸收国,就必须考虑对这些外资提供人才服务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数众多的白领阶层为庞大的外资提供必要的雇员,只会鼓励那些不需要雇员太多技能的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高端的企业,因为需要大量中层白领,就会在中国止步不前。这样发展下去,我们永远会停留在给人家打工的地位,中国的经济结构就难以升级。

  衡量一国经济结构的“级别”,指标之一就是衡量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其GDP中所占的份额。一般而言,制造业依赖廉价的劳工,创造的附加值小,在GDP中比重越大,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就越落后。服务业依赖大量白领,创造的附加值大,在GDP中比重越大,经济结构就越先进。然而,在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几乎是惟一制造业的份额超过服务业的国家。

  在这种服务业严重偏小的局面下,中国的大学仍然无法为服务业提供足够的白领。一旦中国的服务业扩张、达到国际正常水平,中国的白领荒就会更加严重。或者说,因为不能通过这一白领瓶颈,中国的服务业永远无法达到一个良性的水平。这就是McKinsey报告值得我们警醒的原因之一。

  问题出在哪里?几个简单的数据就可以说明许多问题。

  第一,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从2000年到2002年增长了50%以上,幅度应该说不小。但是,学生数量的增长更快。结果,平均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投资反而减少了5%.这自然引起教育质量的稀释。

  第二,教育投资的分布严重不均。在北京,平均花在每个大学生身上的钱,要比平均花在上海一个大学生身上的钱多30%,尽管上海平均在每个大学生身上的投资高居全国第二。而北京一个大学生的消耗,比起其他25个省份中的学生来,要高出一倍以上。

  第三,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缺乏流动性,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到外省工作。

  这样的不均衡,是什么造成的呢?McKinsey报告没有具体分析,但我们不得不反省。对此,我坚持在《谁的大学》中提出的一贯观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把大量教育资金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名牌大学中,忽视了小大学的利益,造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衡。这种教育失衡,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学生们,当然也就不愿向其他地区流动。这一趋势一旦形成,就会积重难返,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就会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我的《谁的大学》,已经为解决这样的难局提供了一种方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拨款,要逐渐从直接拨给大学、转化为直接拨给学生。这实际上就是“教育券”在大学中的实施。考到不同分数线的学生,按一定标准拿到国家奖学金,然后自己决定把这些奖学金拿到哪个大学去花。这样,学生就成了大学的衣食父母。为了争夺学生,大学不仅会为教育质量展开激烈竞争,而且会控制教育成本的提高,提供低价格的服务,使得学生少花些钱。一些在大城市的名牌大学,因为运营经费较高,成本大,学费必然会比较高。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大学,运营成本较低,可以发挥自己的价格优势,吸引一些支付不起大城市费用的学生。

  这样的措施,还可以鼓励民办大学的成长。只要民办大学达到一定水平,获得承认,就可以吸收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学生。如今国家把资金集中在几个大学校,民办大学很难竞争,这就无法鼓励民间的资金流向高等教育。我在《谁的大学》中,特别考察了欧洲大学的经验,很值得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参考。我的基本结论是,一旦大学平民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投资就会急剧提高,单靠国家拨款根本无法支持。欧洲的高等教育过度依赖国家,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想上大学。国家没有这么多钱,结果只好偷工减料,把几万学生送到为一万学生设计的大学中,造成班级过大、教育质量下降。

  这种现象,实际上在中国正在发生:国家的高等教育拨款不管怎么增加,也赶不上大学生人数的扩张速度。最后只能让本来教20个学生的老师教40个学生。而美国私立大学比较盛,虽然学费较贵,但国家、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奖学金也比较多,反而能够一定程度地满足各阶层学生的要求。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投资,按平均人头算在下降。这样的下降趋势,只有靠民间资本进来才能够平衡。

  现在的中国,怕的不是所谓“野鸡大学”,怕的是上不起的大学。如果大学越有名,国家就越肯投资,那就只能鼓励各大学不惜工本上项目、拉明星,名气上来了,国家的钱要到了,教育成本也增加了。最后只能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薛涌

  作者: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