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明清时代 皇家园林名亭扫描(中华瑰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04: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明清时代 皇家园林名亭扫描(中华瑰宝)
北京故宫井亭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典园林由成熟的初始阶段走向又一个高峰的时期,但在清中叶以后开始出现过于拘泥的消极一面。明、清园林的兴盛,造园技术及建筑技术日益精湛,亭作为园林中极为活跃的小型园林建筑,在造型上、营造技术上更臻成熟、完善。亭的类型极为丰富,在形象多姿的同时,更趋于典型程式,地区差异更为明显,以致形成各具特点的不

同地区风格,如北方亭的华丽、雄浑、持重与南方亭的素雅、轻巧、秀丽,不同风格都得以充分表现。亭平面形式之丰富,其屋顶基本原则造型之多样,是其他类型建筑所不及的。尤其是在基址选择上,已达到奇巧的程度,更能确切地体现出营建者的匠意。有关园林及建筑的论著相继出现,如《园冶》、《工程做法》、《营造法源》等,其中都有关于亭的论述。总结了亭营建上的经验,使明、清之亭更具规范,尤其明《园冶》一书中有关亭的论述,是集历代建亭之大成。在建亭的位置、基址选择、平面形式及造型上均做了全面的论述。

  明、清时期园林中的亭,其数量仍居其他类型园林建筑之首。如颐和园有40余座亭;避暑山庄约有50余座亭;故宫御花园中共有建筑22座,其中亭有12座之多,占50%。苏州拙政园中各类建筑约40座,其中亭有20余座,亦占50%。在较小的园林中建有3—5座亭,是极为常见的。明清时期还有双亭、半亭及组亭等出现,造型精巧。

  皇宫御苑精华荟萃

  明、清西苑,是在元代太液池的旧址上修建的,明初仍保持元代太液池的规模与格局。明天顺年间扩建后奠定了北海、中海、南海的布局,琼华岛仍是北海中最大岛屿,山顶主体建筑为广寒殿。其东西两侧共建有四亭,分作两排左右对称布置。西侧有玉虹亭和瀛洲亭,东侧有金露亭和方壶亭,在万岁山南建有胭彩亭。北海东北角水闸上建有涌玉亭;东岸凝和殿前有临水二亭,曰涌翠亭和飞香亭;北岸太素殿为临水建筑,明嘉靖二十二年,将临水部分改为五龙亭;西岸天鹅房为饲养水禽之处,临水建有三亭:映辉亭、飞霭亭、澄碧亭;再往南迎翠殿前有临水二亭,曰浮香亭和宝月亭。

  清乾隆年间,又一次改建北海,改建后建筑密度增大,亭亦随之增加。在团城承光殿南建有石亭为石瓮亭,内置元代玉瓮,可贮酒三十余石,殿后为敬济堂,堂东有朵云亭,堂西有沁香亭,堂后有镜澜亭。琼华岛上南坡的永安寺是一组对称布局的建筑组群,殿后建有二亭。主轴西侧有庆霄楼,楼后为揖山亭。琼华岛北坡为人工假山地貌,山地崎岖,洞穴曲折,北坡西侧有阅古楼,楼后有小水池,池上有桥亭,曰烟云水态亭。北坡有一壶天地亭及小昆邱亭。东坡为植物景观的山林地势,主要建筑为智珠殿,殿北有见春亭及峦影亭,殿南有慧日亭。在北海公园北岸的园中园静心斋中,假山之巅有枕峦亭,园墙边有鲜碧亭(半亭)。明代北海以临水亭取胜,清代北海以山地亭寻幽,但明朝的水边亭除五龙亭外,其他至今已无存。

  五龙亭,初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建于北海太液池北岸,为一组大型的组亭,由五座亭子组成,居中一亭名为龙泽亭,重檐三开间,其屋顶上檐为圆攒尖顶,下檐为方形。左边两亭为澄祥亭和滋香亭、右边两亭为涌瑞亭和浮翠亭。造型华丽,为公园西北隅的突出景点。清有诗云:“五亭宛宛似游龙,绿水弯环太液通。向晚画船亭畔泊、藕花摇曳麝香风。”现亭为清代重修,仍保持明代旧貌。

  故宫御花园,明永乐年间建成,位于紫禁城中轴的尽端,是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全园作对称、规则布局,是古典园林中少见之例。园中建筑数量多,有20余座,其中亭有12座,约占建筑总量的50%,有千秋亭、万春亭、澄瑞亭、浮碧亭、井亭及小方亭等,大多数按对称布置,在园北假山上有御景亭,居高临下,以赏全园。亭的体量较大,装饰华丽,色彩鲜艳,不失皇家园林之气势。

  明万寿山(景山)位于皇城中轴线上,园中同样采用对称布局。相传山下曾贮煤,以作不时之需,故俗称煤山。明代山麓建有毓秀亭、寿春亭、长春亭、玩景亭、集芳亭及会景诸亭,环列山之南麓。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景山主峰建有五亭。至此景山上五亭耸立,布列于景山之山巅、山脊。居中一亭体量尤为庞大,平面方形,五开间,三重檐,立于最高处,也是北京市中轴线的制高点,称万春亭。其左侧两亭为观妙亭、周赏亭,其右侧两亭为辑芳亭、富览亭。五亭布列使景山轮廓线丰富,体态优美,坐亭中可观全城景色。

  名园名亭气象万千

  承德避暑山庄,是在天然山水的基础上,人工营建的一座规模庞大的皇家园林,在清康熙时已基本建成,其后不断扩建,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才全部建成。园中主要分三大景区,即:湖泊区、平原区及山岳区,各景区中结合景点之需及景观情趣建有形式各异的亭。湖区中第一个景点为水心榭三亭,建在下湖与银湖之间的水闸上,酷似桥亭。其北有.鱼亭。在金山亭沿岸的曲廊尽端建有临水方亭。澄湖小岛上烟雨楼,其周围有三亭,自由布局,散置园中,亭平面为四角、六角、八角。其中六角亭置于假山之顶。“月色江声”的曲廊转角有小方亭,如意洲东有清晖亭及澄波叠翠亭,文津阁建有趣亭,半月湖有瞩朝霞亭;如意湖南有采菱

  渡亭。文园狮子林是山庄中小园,由三个园组成,园中有形式各异的四个小亭。另外,园南有占峰亭,园西有过河亭。在“远近泉声”处有听瀑亭,在翠云岩的澄观斋后有翠云岩亭,在“源泉石壁”有望源亭等。平原区万树园有水流云在亭、濠濮间想亭、莺转乔木亭及莆田丛樾亭,在如意湖西岸有芳渚临流亭及如意湖亭。

  山岳区,峰峦层叠,起伏连绵,在主要山峰,在视线聚焦的山顶建有亭,以形成园中的制高点。有南山积雪亭、北枕双峰亭、四面云山亭及锤峰落照亭。山岳区诸亭大多数结合景点的建筑群而建,如水月庵后岭上的放鹤亭,有真意轩的对画亭,广元宫的古俱亭,山近轩峰顶的草亭,起秀堂后的眺远亭,宜照斋的积嘉亭,寄静山房之侧的冷香亭,食蔗居的倚翠亭,碧峰寺的回溪亭以及梨树峪东口的观源亭等,山庄内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四五十座亭。平原区及湖区的亭大多数较为完好,而山岳区的亭有的已毁,有待恢复。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是乾隆为其母祝寿而建。改原瓮山为万寿山,改原西湖为昆明湖。颐和园是以万寿山及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林经人工营建而成的。昆明湖湖面宽广,湖面上有三大岛,即:南湖岛、藻鉴堂及治镜阁,另有三小岛,即:知春亭、小西泠及凤凰墩。两堤分隔湖面,形成大小不一的五个水面,后湖绕过万寿山形成山嵌水环之势。园中主要建筑集中在万寿山及园之东北区。颐和园有亭40余座,散布于园中各处。进入园区的第一个景点为知春亭,在东岸小岛上,是游人必经之处,景观及观景俱佳。前山山麓有巨型长廊,其中连接五亭,起于邀月门止于石丈亭,廊之东侧有寄澜亭及留佳亭,西侧有清遥亭与秋水亭,对称布列;前山佛香阁左右,对称布置有敷华亭与撷秀亭。

  佛香阁西侧有宝云阁,以铜亭为主体,周边四角各有一亭。再往西有松云巢一组建筑,其中有方亭(绿畦亭),佛香阁东侧转轮藏,其主体的两侧各有一亭,前山两亭及四组建筑陪衬佛香阁,形成突出的中央主体建筑,前山东侧山腰有一组结合山体岩洞的组亭即画中游,由主亭及两小亭组成。万寿山上还有许多独立散置的亭,如湖山真意亭、重翠亭、含新亭、荟亭(双亭)及后山几处小亭等,均隐没在山林之中。西堤六桥,其中五桥有亭,分别为界湖亭、豳风亭、镜亭、柳亭及练亭,石舫附近有荇桥亭,此六亭均为桥亭。另小有天亭在石舫北的西所买卖街附近。谐趣园内有七亭,园入口的知春亭,正对涵远堂的临水亭———饮绿亭,在曲廊转角处的小有天亭,曲廊中有碑亭曰蘭亭,在北院霁清轩内另有三亭。在十七孔桥之端建有体量庞大的廓如亭。颐和园中上列之亭均完好。

  以上是几座明、清时期负有盛名的皇家古典园林,亭在园林中亭亭玉立,以增景观之美。亭不但用于园林中的小景或作陪衬,而且也用于园林主景(如景山五亭)。亭的基址选择丰富多样,随机而建,有山顶、山腰、山脊、山体岩洞,有临水、溪边、湖畔、岛上、桥上及平地、林中等,以避暑山庄之亭表现最为突出。造型上均为北式亭的典型之作,造型雄浑,端庄,持重且具轻飏,潇洒多姿,色彩浓艳,富丽堂皇,只有避暑山庄中有数亭色彩素雅,屋顶类型及平面形式亦丰富多彩。除单体亭外,还出现组亭(北海五龙亭)、组合亭(御花园澄瑞亭、浮碧亭)、双亭(颐和园荟亭)、半亭(北海鲜碧亭)等。园林中的亭不但数量多,且有许多为大体量的亭,其中最大的亭为颐和园的廓如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19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