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布房价成本 会否遭遇“商业秘密”拦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10:06 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11月18日专电(记者方益波)最近,随着福州市物价局公布房价成本清单,浙江等地也传出消息,要把土地价格等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务信息的名义予以公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房价成本清单能否公之于众,这一做法对促进房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有什么意义?万众瞩目、千夫所指的房价,能否在聚光灯下被拆解,让人们清清楚楚地看明白,其中成本有多

少,利润有多高?

  真的像“捡现成的”这么简单吗

  ?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一要求,浙江省从11月1日起开始对三级国土部门的政务信息是否全部公开进行检查。其中房价成本清单作为一项政务信息新内容,向社会公开。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计划、建设用地审批、征用土地方案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土地出让方案、土地招拍挂信息公告,市区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转让、抵押等是否公开。开发商楼盘的土地价格,其房价成本清单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政务信息的新内容向社会公开。

  据记者了解,备受瞩目的“楼市热土”杭州于1997年就在全国最早实行了土地储备制度,于1999年最早实行经营性土地一律公开招拍挂,市区所有土地由市土管部门统一垄断调控,禁止一切协议出让行为。规划要求、容积率等所有土地出让信息都事先予以公布。招拍挂价格一出来,马上就可以计算出楼面地价是多少。

  浙江省国土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杭州实行土地招拍挂后,所有的土地价格信息都是公开化的,拆迁和补偿标准也都相对公开。他解释说:“其实,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各项成本都是公开的,只不过由于各项职能部门在分散公布这些成本。比如,房产、工商、建委等部门大量的信息都已经实现公开化。现在还可以再细化的就是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统一公布。”

  让一些人闻之色变的“公布房价成本清单”真的像“捡现成的”这么简单吗?

  新华社“新华视点”11月11日播发《维护知情权还是侵犯商业秘密--公布房价成本清单的再探讨》后,“新浪房产”专门就此进行了《公布房价成本是否侵犯开发商商业秘密》的大型调查。此次调查共有1745人次的网友参加,统计结果显示,90%的新浪受访网友认为“公布房价成本并没有侵犯开发商的商业秘密,开发商应该给予购房者更多的知情权。”

  公布房价成本是否难以操作?

  一些开发商和学者提出,公布房价成本涉及到多个部门根本无法操作。北京市国土局办公室副主任靳京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价成本大致算主要由土地成本、建安成本、其他税费等三大块组成,虽然简单,但北京有4000多家开发商,每一个开发商的楼盘开发成本不一样,真正公开房价的成本清单,就工作量来说是非常大的,并且需要足够的网络资源支持。

  新华社报道福州市物价局公布房价成本及“房价成本揭秘”调查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有关部委予以回应和支持,认为公布房价成本清单,还购房者知情权,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也有一些开发商提出质疑甚至表示反对,认为这一做法会侵犯商业秘密,称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只要房子能卖出去,再高的价格也是合理的。

  引人关注的三个问题

  占据房价成本最大的因素是土地。公开成本清单,有三个问题最引人关注。

  一、协议出让的土地价格会不会公布?除了相对透明的“招拍挂”土地,在目前的杭州房地产市场上,有不少还在销售的楼盘的土地来自于早年间没有实行招拍挂制度时的协议出让。

  余杭、萧山两区尽管和杭州市区同属一个市场,但它们因为撤市建区并入市区时确定其仍然享有地市一级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土地管理、房屋拆迁等均独立行使权力,不受杭州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制约,有好几年时间存在着实行协议出让的政策空白点。一大批土地的出让价格远低于后来招拍挂形成的行情。市中心的土地在拍卖中曾经出现过1800万元一亩的天价,但是在余杭,有些土地当初协议出让仅几万元,而现在这些地块的别墅卖价已达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一幢。

  在城区,尽管招拍挂制度已经实行好几年了,但是有一些楼盘通过分期开盘的方式,拉长开发周期。有些上世纪90年代就开第一期的楼盘至今还在开发第N期,房价则已经翻了好几倍。在现在的房价中,这些协议出让的土地价格所占成本日益走低。相对于高房价,地价显得非常便宜,利润显得非常丰厚。这种对比鲜明的“土地成本”会不会包括在公布的“清单”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土地开发的进度会不会公布?按照规定,土地闲置一年不开发将收取闲置费,闲置两年将被收回。如果严格执行这一规定,有利于国家投放市场的土地尽快转化成商品房,化解市场供需矛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是因为政府配套没有跟上,更多的是一些开发商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对土地圈而不发,囤积在手中,等待市场的最佳时机,或是自行开发,或是干脆炒地皮卖钱。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随着政府执法力度的加强,对已经出让土地的追踪越来越严密,圈地不开发的闲置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但是尚未绝迹。土地开发的进度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计划,影响到政府对商品房供应的调控能否落到实处,也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成本,对房价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只要对土地开发的进度进行公布,就将使“圈地”开发商无处遁形。

  记者曾于2003年报道了房产商在余杭低价圈地3万多亩的事件。尽管后来政府部门对此作出了处理,收回了一批土地,但是并没有对涉及到的企业名单全部曝光。行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房价成本清单”将“土地开发进度”列入其中,将对某些开发企业产生极大的监督力度。

  三、一些“特殊游戏规则”的成本投入如何匡算、公布?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各种利益主体争相登场较量的舞台。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特殊游戏规则”,其土地开发成本投入很难匡算。比如有些地方,过去曾有过一种“回报地”,开发商出钱建设公路、公园等公共设施,政府用这些公共设施附近的土地作为回报,提供给企业开发商品房获利。还有一种专门针对特殊群体的住宅建设,土地成本很低,房价也不高,呈现出和市场价值脱节的怪现象。不少类似的做法在后来的市场规范过程中已经消失,但这些项目依然存在,有的还在销售。按照公平原则,所有房产项目都应参加“成本清单”公布,但有些项目一旦公布将使一些特殊群体处于“很难解释清楚”的尴尬境地。这些因素都将对“成本清单”的透明、公正产生阻力。

  公布房价成本 三赢的好事为什么就是不办?

  自福州市物价局7月初向社会公布房价成本清单后,江苏、浙江等地相继传出开始推行公布房价成本清单的消息。“清单”公开命运如何?记者在浙江和江苏两地进行了追踪调查。

  目前全国仅有福建福州、江苏、浙江等少数地方进行了公布房价成本的尝试,而且也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个中情形不能不令人生疑。作为房屋产品的消费者,人们不但迫切想知道房价的真实成本,而今看到“要不要公布房价成本”竟然演变成为一场火爆的争论,人们更是迫切想知道,那个被“上帝”拼命掩盖起来的房价成本,莫非隐藏着什么惊人的秘密?一旦将各地房价成本的真实数据公之于众,将会暴露出多少“难言之隐”?

  自福州市物价局7月初向社会公布房价成本清单后,江苏、浙江等地相继传出开始推行公布房价成本清单的消息。“清单”公开命运如何?记者在浙江和江苏两地进行了追踪调查。

  成本清单有多“清”

  浙江房地产界不少人士认为,房价成本似乎只是由传统的土地价格、建筑成本、营销成本、政府税费四大板块构成,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因素隐含其中,有些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对“政务信息”进行公布、满足老百姓知情权的同时,还应努力建设一个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专业性的测算体系,尽可能多地公布“市场信息”,让成本清单足够“清”,更好地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但是,让成本清单足够“清”存在一定的困难。浙江一些房产开发商认为,有一些成本只有企业知道,比如融资成本等,但是很少会有人愿意将这些商业秘密坦陈出来。

  专家指出,在很多国家,对某个重要行业的成本进行测算并不罕见,有利于让政府和购买人群对该行业的成本和利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合理控制利润,减少泡沫发生的可能。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比较容易测算成本,但房地产属于非标准化行业,差异性很大,建立一个完善的测算体系需要下大力气。

  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教授说,越来越多的房产项目在满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基础上,开始讲求艺术性和科技含量,这些要素将在成本中日益凸显。此外,企业的管理能力也会影响到对成本的控制。优秀的品牌企业开发的房产品质很高,成本却比较低,因此获得较高利润,而水平较差的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差,即使花钱不少,房子品质却很差,价格再低也卖不好。

  比如在拿地的眼光上,优秀企业能够在市场普遍认为的“烂地”中慧眼识珠,低价购入后营造高品质楼盘,最后卖出好价格,甚至带动整个区域地价上涨,而一个差的企业完全可能因为品味低下,尽管高价拿到市中心黄金地块,却做成一个极其丑陋的建筑,成为城市的污点。这些例子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并不鲜见。

  他指出,对一个企业来说,在品牌建设等发展后劲上的长期投入较难在具体项目的成本上体现出来,但品牌的作用和含金量必然会体现在房价上。“房价清单”应不仅限于政府掌握的成本信息,还应包括“拿地的眼光”、后期服务的品质等各种值得鼓励的发展要素,将其建设成一个科学、权威、精密的成本测算体系,以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并帮助社会各方面人士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很多产业存在着操作不规范、暴利等“灰黑现象”,给宏观经济带来很大隐患,常常是产业越繁荣,风险就越大,问题就越多。面对这样的局面,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采取类似“审计风暴”般“公布成本清单”的做法具有积极意义,建议扩大到更多的行业范围,尤其是对和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社会反响较大的行业,比如教育、电信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