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宁波超级戏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11:32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宁波超级戏迷

  

宁波超级戏迷

  武易生

  

宁波超级戏迷

  王晓菁

  

宁波超级戏迷

  陈苏兰

  

宁波超级戏迷

  本报资料图片

  戏迷是个“中级职称”

  关键词:专注/人物:武易生30年代人/戏迷指数:入迷近半个世纪

  老武一口京腔,听他唱京剧颇为原汁原味。不知道的人以为是唱京剧练的,其实他是北京人。小时候老武对京剧没有特别的好感,从1958年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宁波,思乡情重的他才不自觉地爱上了乡韵浓郁的京剧。

  那时是京剧的鼎盛时期,宁波有自己的京剧团,外地也有演出团体过来。在天然舞台、大世界、兰江剧院这些存在于老宁波人记忆中的地方,经常有京剧的演出。为了看一场京戏,老武一早就去排队,有时甚至在星期天连看下午和晚上两场才觉得过瘾。

  老武说能够称之为“迷”,起码也得是个这方面的“中级职称”。真正让他觉得入门是在1959年,他到南京开会,会议结束后在为中华剧场看了一场由青岛京剧团演出的《赵氏孤儿》。那一出戏他不仅看出了很多唱腔的门道,还看懂了整个故事,这对学理工科出身、古典文学功底不够扎实的人来说确实不容易。从此老武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资料。

  老武至今有几个“凡是”。凡是能够看得到的京剧演出,他必定赶到。凡是他看过的每一部戏的门票和剧目介绍书,他一定收集。凡是张君秋先生的磁带,他只要是能够买到的一概收藏,因为老武专攻张派。张君秋先生创立的张派,博采众长,唱腔华丽圆润,扮相自然率真。当年京城名票杨永树曾答应将老武引见给张君秋先生,可惜大师猝然去世,终未能如愿。说起这事,老武不胜遗憾。还有凡是《中国京剧》———从创刊以来的每一本,他都悉心收藏。有时邮递员把书折了,他一定要把书压平了才仔细翻阅。那一百多本《中国京剧》至今都跟新的一样平整。说起这本杂志,老武还颇为得意呢。因为早在1991年,他与志同道合的几位票友起草了要求创办一份京剧杂志的倡议书,希望给喜爱京剧的朋友提供一个交流的园地,并把国粹发扬光大。他们复印了40份分别寄给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京剧团,还给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分别寄了一份,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答复,但在各位领导的关怀下,第二年惟一的一份京剧杂志《中国京剧》就创刊了。

  除了搜集和整理各种资料,闲暇时他还动笔写点心得。除此以外,老武的最大爱好和享受就是听戏看戏了。老武感叹,可惜现在京戏的票价太高了,自己拿退休工资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去买全票,有点吃不消。不过,他现在找到了窍门,一有京剧在宁波上演,他就到剧院门口去等退票,那可是便宜得很,因为很多拿招待票的人不爱看京戏,这也是很多老年票友的心得,他们在等退票的时间就成了票友们交流的好时候。

  我家是戏剧博物馆

  关键词:痴迷/人物:陈苏兰50年代人/戏迷指数:融进生命的珍藏和珍爱

  走进陈苏兰的家,恍然进入了一个剧团的服装间,或者进入了一个戏剧博物馆。在每一个看得到的地方都是她的演出服装、帽子和各种道具,因为柜子不够用,她还把阳台做成了一个开放的服装柜。而她先生的很多衣服在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的戏服前只好委屈地躲到阳台的角落。

  出生于上海的陈苏兰从小就爱跟在妈妈后面去看那些“露天班”的越剧。那些柔美的唱腔和唯美的扮相成为她心中美的化身,她经常趁父母上班的时间偷偷地把床单当披风、枕巾当衣袖,在床上模仿,然后在父母下班前一切恢复原样。因为父母反对她这方面的兴趣。

  有一次,妈妈交给她5元钱去买一斤盐忘了要回零钱,她经不起越剧的诱惑,就大胆地用这钱去看戏。那时最便宜的票价只要一毛钱,她可是足足看了半个月,偶尔还能舒舒服服地买一包瓜子。等妈妈想起来时,她已经把钱用得差不多了。要知道那时候5元钱可是普通工资的六分之一呢。幸好妈妈没有告诉爸爸,否则结结实实一顿打可是免不了的。

  刚上初中时,知道当地越剧团在招人,陈苏兰还偷偷地去报过名,但因为拍报名照需要向爸妈要钱,父母坚决不同意,她只好无奈放弃。

  后来支边到了新疆,在那儿结婚生子,陈苏兰很长一个时期远离了喜爱的越剧。直到文革结束,上世纪80年代初的某一天,知道电影院放越剧《红楼梦》,下了班扒了口饭,她就扯着先生奔了5公里路赶往电影院。陈苏兰那种激动和喜悦真是无法形容。记得那时的电影是整夜连场循环播放的,陈苏兰坐在电影院里看了整整一个晚上,看了一遍又一遍,她舍不得离开。甚至到第二天,她居然能够将三个多小时的唱词背出来。后来选择调回宁波也就是为了到一个能够听到越剧的地方。

  如果说以前对越剧只是喜爱,那么真正把她带向了痴迷方向、敢于在人前演唱的强大动力来自文化宫老师的鼓励。尤其是在老年大学的六年学习后,专业的越剧老师从各种基本功开始,到唱词、身段等一一手把手地教。由于个子高大,陈苏兰的服饰不好直接穿,她想到了自己买自己做。从此跟她的表演水平同步飞增的是她的服装和各种道具,因为每演一个戏都要根据角色的身份、朝代、年代、季节环境而变化。她在这方面已经投入了十多万元,为了越剧演出更完美,陈苏兰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投了进去。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她先生始终欣赏地看着她,不用说她先生是这个超级戏迷的有力支持。最后,她先生补充道,自从痴迷了越剧之后,现在几乎没有生过什么大病,真是神奇。还有一件奇怪的事,她平常做事大大咧咧、丢三落四的,但一旦是演出需要的每一件事情、每一样东西,她都记得可清楚了,尤其背起整个的两三个小时的剧本,她的记忆好得不得了。

  我愿意一辈子耐住寂寞

  关键词情结/人物王晓菁年代人/戏迷指数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接受熏陶

  看到王晓菁的第一眼你一定会觉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应该从事时尚一点的职业,而且她那么爱笑爱逗乐,个性一定很外向。她说,其实平常她就安静地窝在家里看书、写剧本。因为写戏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这一阵正举办“九戏节”,有她编剧的《阿育王》参赛,她的外出和活动才多了一些。当年一起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的同班同学基本都改了行,只有她和另一个同学还在坚持。

  不过已经写了七八部戏的王晓菁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爸爸的夸奖,也许是爸爸太严厉了,对于已经写过无数部剧本的爸爸来说成绩都只是过程,所以晓菁始终不敢懈怠地学习、积累。不过这次让她觉得特别开心的是爸爸终于夸她写的《阿育王》不错。为了看这部戏的首演,没有拿到戏票的爸爸也没向女儿要,就跑到剧院骗保安说“我是收快餐盘子的”才混进去。一向擅长写喜剧出名的爸爸在家里可严厉了,除了谈到越剧,那时也是一家人最融洽的时候。所以她甚至觉得戏剧就是联络感情的桥梁。

  算起来,她对戏剧的热爱从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开始接受熏陶。那时爸爸就在越剧团工作。自小就住在剧团里,有记忆以来,王晓菁的生活中就充满了柔美得让人心动的越剧。

  小时候的晓菁因为老看到演出时爸爸在舞台上拉大幕,那时小小的她还以为爸爸就是拉大幕的,还骄傲地告诉别人,长大了也要去拉大幕。一个从小就擅长编故事的小女孩对舞台充满了向往和依恋。那是一种不断生长的情愫,她说那时玩的几乎所有的游戏都跟舞台有关。尽管写了一辈子戏的爸爸觉得当个编剧太寂寞了,而且坐冷板凳的日子也很残忍,但最终还是没有反对,因为理解女儿的选择。

  王晓菁说,戏剧是演员的艺术,所以编剧某种程度首先应该是戏迷,只有充分地了解各个主要演员,才会有相互的默契。她说自己很相信氛围的感染力,“我身边的朋友因为我,从而离戏剧也近了。第一次我送票请他们去看,下次他们会主动买票看。”她希望自己创新的越剧能够赢得更多的、年轻的戏迷关注,因为那是传统戏剧生命力的标识。

  我们有自己的业余剧团

  关键词:热爱/人物:金雷杰80年代人/戏迷指数:连谈恋爱的时间都借用过去了

  这是一次远距离的采访。金雷杰从宁波大学毕业后来到了杭州工作。庆幸的是,他一毕业到了杭州很快又找到了“组织”,以前在高校认识的“戏友”带他参加了一个朋友自发组织的业余剧团:梨园小百花越剧团。这次国庆节,他们刚在杭州工人文化宫演了4个折子戏,金雷杰演跑龙套的。他笑着解释,那是因为在学校里忙于戏剧社的工作而没有好好学表演的缘故。

  宁波大学越剧社成立已有足足10个年头。2001年入校的金雷杰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担任社长。其实对于越剧之前没有特别的热爱,是在进入剧社后不断地了解、付出和投入过程中,培养起深厚的感情的,没想到如今“不能自拔”。宁大越剧社那几年基本保持着50个左右的人,但男生通常只有十分之一,很多体力方面的活他只好自己去做去跑。

  那时他们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大型晚会越剧专场,基本每一个星期天请专业的老师过来上课,教基础知识、身段、唱腔和排练等,有时为了培养大家的兴趣,还车子接送越剧社到市区来看演出。他们还曾经组织浙江省高校越剧社的交流会。他感触最深的是学校团委、党委的大力支持,否则自己也很难有持久的热情做好这些。

  金雷杰说自己大学的时间一半用来读书,另一半则用在了越剧社的工作中,回过头来才发现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好好谈一场恋爱,不过他说为了越剧,值得!

  本报记者陈晓旻/文胡龙召/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