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电视有约三十年生活因你而精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00:48 重庆晚报

  

电视有约三十年生活因你而精彩

  朱志明,日本彩电是电视普及重庆的先锋。

  

电视有约三十年生活因你而精彩

  张来熹,检验电视35年。

  

电视有约三十年生活因你而精彩

  平板,未来电视的新贵。

  提示

  从上世纪的黑白、彩电,到新世纪的背投、平板,电视从外观到内在的演变折射出生活的演变。人们被电视指引,在潜移默化中被感染、熏陶、同化,逐渐走进了前所未有的电视时代。

  回首1982年,当《霍元甲》的主题歌响彻山城大街小巷时,街头顿时空无一人,大家关门闭户回家观看东方睡狮的觉醒,那是何等壮观、何等惊奇,那时人们需要的是精神的熏陶。时间突飞猛进,转眼进入2005年,电视推陈出新,品种繁多,节目琳琅满目,或大或小变幻着的荧屏生动记录着社会前进的节拍,从应有尽有的新闻动态、影视娱乐、休闲生活到疲劳轰炸的广告,充斥着我们8小时之外的时间。毋庸置疑,电视的影响力已是登峰造极,它不仅提供目不暇接的事件,更支配着我们的生活,让并不平静的它因这些光怪陆离的图像更加精彩。

  记忆碎片:就这样你把我征服

  屋外,淅沥的小雨送来阵阵初冬的寒意。11月16日晚,石桥铺华宇花园的胡治容家里,一台43寸长虹背投与满屋的崭新家具相映成趣。室内,看着电视播放的《京华烟云》,全家人笑声不断,暖意融融。

  胡治容,58岁,头发已见花白,孙子在她怀里撒娇。提起电视的回忆,健谈的她打开了话匣——1986年的秋天,在重庆城区工作的大女儿回到老家垫江县后,向她郑重提出:打算给家里买台电视。孩子的提议被她一口回绝,理由振振有辞:“电视买了来有什么用?不当吃不当喝。小孩子家的,年纪轻轻就学会花冤枉钱!”

  然而,第二年电视到底还是买来了,那是一部14寸南京产的熊猫牌黑白电视。因为是村里第一台,所以抬进家的时候,所有邻居都凑来看热闹。她爱人拿出准备好的天线,手忙脚乱接好,打开一看,屏幕上全是雪花。“当时还以为买了Y货。”她笑呵呵说:“害得我埋怨了他好几天,后来才知道,那天星期二,下午没节目。”小小的黑白电视给她全家乃至街坊带来莫大的欢乐,“一到晚上,家里人多惨了,热闹得不得了,简直就是个小电影院。屋里坐不下,老头子干脆把电视搬到了院子里。”

  而在重庆主城区,比胡治容提前了差不多十年,在1978年,陈宪父亲的单位就有了电视。“一放学,我就带着院里的小孩跑去占地方看电视,只见一双双热切的眼睛,盯着闪动的屏幕。因为是父亲单位的电视,我在孩子们的眼里陡然就有了地位,要看电视就要对我好,否则就不带他们去。”得意之色他至今溢于言表。陈今年30出头,是渝中区的机关公务员。

  再后来,他家买了台14寸黑白。“被当成个宝,父亲不让动,供神似的,怕弄坏了。谁不听话,就不准看电视,这是最严厉的惩罚。”他承认自己终于无可救药迷上了电视,“电视一个劲播放日本连续剧,一个比一个精彩。那个刻苦练习排球,叫小鹿纯子的女孩,是我心中的偶像。”

  70年代,电视是地位的象征。杨家坪直港大道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谢应芳刚刚买菜回来,装在杂物间盒子里的破电视曾给她带来刻骨铭心的骄傲。她父母工资高,负担轻,1977年家里就拥有了电视。中学毕业后她进入新华印刷厂,工资很低,一个月只有二十多块,但两年后的结婚着实让她风光了一把:“我带着电视出嫁,日本三菱,家里花了四百多,那是母亲给我的嫁妆。尽管是旧的,厂里姐妹们还是羡慕得眼红。”

  这台电视她用了十七八年,一直到1995年,当这台14寸机器连噪音都发不出来时,她才不得不把它小心翼翼收了起来。“原来电视放在上面。”她指着客厅暗红色的衣柜,那里有个明显的下凹印记。“总是舍不得丢,”她感叹,“现在女儿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陪嫁光买个电视恐怕是不行了。”

  早期硬件记录:气人的“多瑙河之波”

  1974年在解放碑官井巷的简陋车间里,当第一批红岩牌电子管黑白电视,笨重蹒跚的走下重庆无线电三厂的生产线时,作为市交电公司检验员,年轻的张来熹并没显露出异常的激动。虽然是本地生产的第一代电视机,但凭借大学无线电专业四年学习所获知识,她心里十分清楚,这种电视并不先进。

  “重庆人戏称它为‘驼背’,荧屏只有14寸,背部因为电子管却很冗长,接近有半米。”她比划着说,“实际上这种电视的质量很不稳定,图像麻杂杂的。”因为电视机内电子管与接口时松时紧,于是图像也时而清晰时而模糊。遇到这种情况,使用者往往只有用笨拙的方法才能解决难题:“在机顶狠狠一拍,图像就正常了。”

  张来熹在检验部门足足服务35年,今年10月她从重庆商社集团(原交电公司)质检中心退休,之前担任着该中心负责人和市电子电器质检站站长。目睹上百不同款式、规格的电视,她记得只有这种电视曾经拥有两个独一无二的绰号:“看不见的战线”和“多瑙河之波”。

  这是70年代两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名字,却被当年的重庆日报用成电视的代名词。“报纸上就是这么形容的,”她肯定的说,“电子管与接口生锈,或是电视被不小心碰撞,画面就会突然看不见,只能听见声音,不是‘看不见的战线’是什么?电子管抗电源干扰能力差,一旦遇到电波干扰,就会在荧屏两侧出现流动的波浪型纹路,看起来很像扭曲的‘多瑙河之波’。”

  就是这样的“垃圾”电器,在当年不仅供不应求,而且价格奇贵,一部售价200多元,非单位几乎无人敢买。市交电公司曾买了一台摆在会议室,于是它成了公司集聚人气的风景:每当夜幕降临,职工吃完饭后纷纷赶到公司,直到荧屏上出现“再见”的字幕,才慢慢拖儿带女散去。

  时间到了1980年,第二代晶体管电视在重庆亮相:国营716厂与重庆无线电三厂,分别生产出12寸金鹊和红岩黑白电视。她承认,与电子管电视比较,新一代电视性能有很大改观,画面虽有重影与模糊,“但再没有气人的‘多瑙河之波’了。”

  也就是从1980年前后,寻常百姓家有了晶体管电视的身影,除开本地两大品牌,上海的金星、飞跃,北京的牡丹与南京的熊猫,纷纷在市面出现,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在重庆城区鳞次栉比的楼房上,鱼翅型室外天线密密麻麻,把楼房弄得像插满树苗的荒山。那时她常到用户家里装天线,有时候即使把连接天线与电视的馈线放几十米长,把天线绑在最高建筑上,信号依然很差,时常是雪花、水浪、帘子,而且呼呼作响,甚至完全收不到,“临江门奎星楼片区曾是公认的盲区,随便怎么装都没有信号。”

  新时代猜想:请别被电视忽悠!

  每天吃罢晚饭,家住新华路的期货经纪人张茂浩便迫不及待打开电视,即使没什么好节目,他的手指也会不知不觉像弹钢琴样,把那熟悉的几个频道按得“啪啪”作响,频频转换频道,时而新闻,时而广告,时而MTV,时而连续剧,犹如猴子闯入包谷地,掰一个又扔一个。就这样,在变幻闪烁的色彩中,一个又一个的晚上过去了。

  对于1973年出生的他而言,如今一切有关电视的印象都是凌乱和断续的,无论是惊险的打斗,奢华的背景,优美的旋律,低俗的搞笑,还是美艳的容颜,一晚上下来,总是看得眼睛酸涩却感到一无所获。“80年代看电视对我来说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也许物以稀为贵吧!但真的很想念当年看《射雕英雄传》那份快乐,想念万人空巷看《霍元甲》的盛况。现在家庭拥有的电视越来越好,从纯平、背投、液晶到等离子,可节目再也没有那么吸引人了。”他感伤的说道。

  1984年到1988年,以满足内需为目的,国家启动“112”专项基金,用于进口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作为亲历者,原交电公司总经理助理朱志明处理了那5年近十万台日本原装彩电在重庆的销售。他很明白那次使命对重庆消费者的历史意义:“80年代中期,以那批进口彩电为先锋,电视普及到重庆家庭。20年后的今天,重庆已经很难找到一个没有电视存在的角落。”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今年1月到10月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约150分钟,收看主体为35岁以上的观众。本土影视剧作家王晋生为此指出,“每天两个多小时,使电视成了每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供给者。女人想身材妖娆吗?只要打开电视,广告上那个露着肚脐眼的妙龄少女,迈着舞步向你介绍瘦身秘诀,望着丰姿绰约的魔鬼身材,现在不掏钱,更待何时?”

  电视成为最受宠幸的大众娱乐手段和信息来源之一,影响无所不在,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强调说,“不信去看看,晚饭后每家每户都围着电视,个个眼睛睁得铜铃般大,眨都不眨瞪着电视上那变幻莫测的图像,开怀处哈哈大笑,动情时滴下清泪两行。”

  电视是人创造的,如今反过来“俘虏”了人,让当代人成为电视人,被电视所掌控。他建议人们可以更有选择性的看电视,“反思我们被电视支配的生活,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就像改善空气、水一样。”

  (记者联系:13008329719)

  记者隆准实习生王丽美摄影周舸

  网络编辑:李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