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珍惜“三农”发展新的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05: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张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在于城乡统筹发展。近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之关注,对“三农”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可以说,从中央制定的2004、2005年两个1号文件中,人们就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财政支农取得了哪些成效,应当怎样进一步为建设新农村出实招、培新土?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副

部长范小建。

  记者:大家都可以看到,“十五”时期,中央财政支农出了不少实招,您能不能给我们再概括一下?

  范小建:国家在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实施了“两减免、三补贴”,即减免农业税(含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财政支农政策措施。

  有一组数据实实在在: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2626亿元,是1997年的3倍多。2005年,包括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在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近3000亿元,28个省份已全面免征了农业税。与此同时,在安排财政支农资金过程中,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运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投入引导机制,广泛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力量以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了财政资金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说,从中央制定的2004、2005年两个1号文件中,人们就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

  记者:这些钱、这些政策收到了什么效果?

  范小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几个可喜的变化。一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处在改革开放以来又一个最好的时期。有一种说法,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过两次“黄金时期”,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几年,国家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以“两减免、三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确,同以往比较,最近这几年各级政府格外关注和重视“三农”,是向“三农”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时期。二是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947万吨,比上年增产9%,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产量增加最多的一年。三是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8%,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和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记者:那么,您认为,下一步,应当怎样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怎样保证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范小建:首先是积极争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财政资金投入长效机制,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农业法》的规定,科学规范地编制农业预算,努力扩大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确保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当然,同时也要争取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金、国外资金等多方面资金参与农业建设,运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多种方式服务农业,鼓励农业投资利润用于农业再投资。

  其次,要不断优化农业项目资金支出结构,围绕发展粮食生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中心工作来调整支出结构,整合项目资金,确保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

  记者:据了解,目前,农业投入存在项目“多散小”、管理水平低、资金效益差的问题。

  范小建:要“集中财力办大事”。我认为,农业项目投入要推进三个层次的整合:一是项目之间的资金整合。二是部门之间项目资金的整合。“渠道不乱、投入不变、各司其职”,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的同一使用方向的资金整合到一起,集中解决一批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大事实事。三是中央和地方项目资金的整合。“事权不混,性质不变,上下配套”,形成上下联动的局面。

  为了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水平,要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同时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从2003年开始,农业部选择一部分财政项目上网公开,下一步我们准备把财政补贴项目等到户的档案资料上网公布,提供公开查询。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0日第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