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田间地头夸科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05: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冯华

  科技入户是最好的补贴

  还没到安徽省全椒县,就听说这里今年遭受了两场台风,尤以13号“泰利”最为严重,“许多籼稻都被吹倒了。”9月下旬,记者在襄河镇邱塘村的田间看到一片片倒伏的水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马路另一侧笔直挺拔的水稻。

  “这是今年科技入户推广的粳稻,这种水稻抗倒伏、抗病虫害,台风中基本没被吹倒。”一旁的全椒县农委技术指导员李先发高兴地说。

  邱塘村的“科技示范户”欧春华是村里的种粮大户,种了280亩水稻。“今年种地有赚头,首先是良种优化,籼稻改为粳稻,粳稻不仅抗倒伏,而且价格高,一斤能卖到0.86元,比籼稻高了将近2角钱呢;二是采用了旱育秧技术,既省工、省水,又节本增效,现在育20亩秧田只需花5亩秧田的成本,亩节本50元;三是病虫害防治及时有效,以前要打七八次农药,今年只打了两次农药。”

  怕记者不信,欧春华特意找出大队今年5—8月的水费单,“你看,全组1000多亩地,去年水费1.8万元,今年只有6400元,这全是科技入户省下来的。”欧春华说着伸出右手,“今年共节本增收5万元,亩增收250元。这科技入户比给补贴还让农民高兴呢。”

  邱塘村的辐射户王礼东也尝到了“科技入户”的甜头,以前一直种籼稻的王礼东今年种了11亩粳稻,从育秧、施肥到病虫害防治,他一步步跟着欧春华学。“种籼稻的大多因台风减产二至三成,有的每亩只收了五六百斤,而我们种粳稻的平均亩产1100多斤。”

  邱塘村只是全椒县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全椒县1000个水稻示范户平均亩产量551.4公斤,同比去年提高16.1%。示范户每亩因优质增收150元以上,节本增收25元以上,示范户共增产稻谷220万公斤。

  长效机制仍待完善

  张洪忠是邱塘村的技术指导员。“今年最高兴的就是稻子没倒、虫子没吃到。”老张说,过去农民偏施氮肥,平衡配方施肥后,水稻不易倒伏;过去农民喜欢乱喷药,今年他指导农民在关键时期、关键环节防治病虫害,比以往少用3次以上的农药。要搁在以前,老张的大量精力都放在自己经营的农资站上。

  事实上,旱育秧和平衡施肥技术,都是推广了十几年但迟迟不能到位的老技术。中国水稻所副所长廖西元认为,现有的农技推广网络就断在乡农技人员到农户的这一段,一些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太低,根本没有办法安心工作。科技入户采用项目带动的方式,在100个试点县各选择50名技术员,把原来队伍中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选拔出来,他们把实用技术面对面地传授给示范户,让他们冲刺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廖西元认为,尽管从全国来看,科技入户的发展并不平衡,但作为农技推广机制的一项创新,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资金也是困扰实施的一大问题。“示范户常埋怨一年100元的物化补贴太少了。”全椒县农技推广中心的王保柱说。而邱塘村的技术指导员张洪忠则说他干了将近一年,劳务补贴还没拿到手。“要是年底还不给钱,明年就不干了。”老张半开玩笑地说。农业部科教司有关人士介绍,目前的资金缺口主要是技术员和专家的技术补贴。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0日第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