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对一流大学的误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05:45 中国青年报

  张天行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投入加大,不少高校校园建设发生巨大变化,设施先进、外观豪华的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等拔地而起,看上去颇为气派漂亮,学校的主政者、员工也以此自豪,遇有来宾、领导考察,当然要兴冲冲地展示一番,赢得不少赞许、羡慕。很多高校争相征购土地、大兴土木,甚至一个大学就成了一个“城”,“

城”内大楼鳞次栉比,至于有多少大楼摆设意义大于其实用价值,自然只有大学自己知道。据最新报道,某省仅厅属的22所高校就贷款70多个亿用于校区建设,这是一笔不小的钱……

  除了校舍的豪华,我们的大学在其他方面也不“小气”。高校官员购买豪华进口车、以出国考察为名的公费旅游、公费吃喝等等,都是千金一掷眉头也不皱一下的。

  可以说,现在我们的一些大学在硬件建设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国外的知名学府,哈佛大学占地面积为2300亩,普林斯顿大学占地1820亩,我们很多大学占地面积超过5000亩,这些世界名校与中国的一些大学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剑桥、牛津大学的建筑多是陈旧、低矮的,但他们的资金其实非常充裕,只不过他们把资金用到提高教职员的素质上,用到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待遇上……

  简单的对比令人想起一件往事。1929年,清华大学增加了许多教授,开始建筑两座洋楼,图书馆里添了价值几百万元的书籍。面对学校建设的进步,青年教师冯友兰有另一方向的思考:这些方面的进步愈大,清华耗费国家和社会的钱愈多,清华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也就愈大。建筑及设备之增加,固然可以称是当局对于学校之成绩,但绝不能算是学校对于社会之成绩。清华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究竟有多么大?若反省,我们真觉惭愧。“眼看清华墙外,尽是烽火连天,我们在清华墙里面,应该怎样利用我们的机会,使国家和社会能得到我们最大的、可能的贡献?”言语之间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清华大学在学术上的辉煌与师生的这种责任感有密切联系。

  今天很多高校在建筑上的投入可能已非当年的清华可比,在一片投资建设声中,有多少人如当年的冯先生那样以明确简单的道理,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呢?缺少或根本没有此种意识,简单地以为建筑增加就是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在创建著名大学,似乎数量和规模的迅猛发展,就是一流。这是对一流大学的误读,此种高校建设实在是走上了歧路。高校作为教书育人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殿堂,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而不是一味追求奢华和高档!

  器物等硬件的建设,需要金钱投入,不能说是很容易的,但有了投资,是可以速成的,一年两年即可有大的改观,相比之下,大学精神、良好氛围的培养、教师责任感的培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等等,则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不是短时间可见成效的。大学建设者应把主要的精力心思用于后者,资金财力为之服务,才可望有成。很难想像,一个有成片的大楼却缺少精神支柱的大学会是成功的大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