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沁源之痛与“县一中模式”的终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09:25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评论员闻过

  “21条鲜活生命撕开马路跑操伤口”。这是一则11月14日清晨,发生在山西沁源的学生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报道的一个标题。

  20多年前,笔者也是一名中学生;清晨时分,也在校外一条国道上跑过步。20多年

过去了,我以为在马路上上体育课、跑步之类的事情,早已画上了句号。毕竟,我们的国家经济上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每间学校——哪怕是农村中学———也应该有自己的体育场吧?但是,沁源的悲剧,却击碎了我的幼稚。

  都说没有操场与司机严重疲劳,导致了21个鲜活生命的陨灭。不错,如果学校有自己的操场,这样的惨剧不会发生。但是,当新闻告诉我说,这是发生在沁源二中学生身上时,我首先想到却是,这样的惨痛,大概永远不会落到天下县一中学生头上吧?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城市与乡镇中学之间,办学条件差别之大时,不应该忘记,在广大的乡镇中学之间,同样也有一道宽宽的鸿沟。这一点,近年来,随着“县一中”越来越趋向豪华,才逐渐被社会所认识。

  “县一中模式”的兴起,最先是效率优先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初,百废俱兴,催生了以县一中为代表的各级重点中学。当时,各地都把在“文革”中分散到乡镇中学的优秀师资集中到县一中。此后,在生源、财力乃至新师资的补充等方面,都向县一中等重点中学倾斜。

  如果说,“县一中模式”的兴起,最初确实适应和满足了国家对加速培养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渴求的话;其后,这种模式却日益演变成了所在县某些领导的“政绩工程”,专门用来拿给上级领导参观的:你看我们县一中教学楼多气派!言下之意就是我们对教育很重视。但正如上海、北京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发展水平一样,县一中无论多么气派,教学楼无论多么现代化,也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地方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以县一中为代表的重点中学的所谓“气派”,本质上是以牺牲其他学校办学条件为代价换来的。这有违义务教育阶段追求公平的基本准则。

  遗憾的是,这种“县一中模式”,并非仅仅是县乡镇中学才有的现象。在教育的投入上,我们有太多的锦上添花,而很少见雪中送炭。沁源之痛提醒我们:即或是在教育内部,在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在城市教育与乡镇教育之间,在县乡镇教育内部之间,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同样存在着不协调的因素,同样存在着过分追求效率的弊端。沁源之痛告诉我们:以追求效率为中心的“县一中模式”,在今天可以画上一个休止符。今天,教育同样也要像“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那样,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今日时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