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路发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09:59 人民网 | ||
人民网北京11月20日讯今日中外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的下半场在人民大学举办。19日—20日,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迎来50周年华诞,昨天上午在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了盛大的院庆典礼。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中国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祝寿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 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李仁臣等出席了庆典,昨天下午举行了中国国际新闻传播论坛之中外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的上半场。下面是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路的发言: 我想讲这样一个题目,就是“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个性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体的生态环境在不断变化,一些媒介衰落下去,甚至被淘汰,而一些媒介则不断地兴起和发展,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时候,就针对媒介对人需求的现状,作出一些调整。建设自己学科的个性。 众所周知,新闻教育是支撑媒介经济竞争的基础力量,没有合适的新闻传播人才,要不断地输送到新闻媒体里面去我们的新闻媒体将陷入无本自墨的尴尬境地,在很长的时间里面,媒体的失业人员和媒体职位空缺在社会上并存的,一方面人找事,一方面是事找人,这种问题不能解决的话,就会影响新闻产业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新闻教育事业主动配合,教育结构与新闻产业的结构相适应。为了满足新闻产业的结构新闻教育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新闻教育的合理化,需要学科建设有个性化就是实现差异化教育,个性化就是要有风格,和特有的价值,很多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大而全、小而全。而不是去发展自己的学科个性。美国《新闻周刊》与著名的教育机构卡普兰联合推出2005年度美国25所热门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凭借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受到学生、社会的热烈欢迎。 我们作为后起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我们学院在全国批号是53。由于我们缺乏传统老牌新闻院校的优势,我们就根据我们的现状进行合理的定位,从现实出发,有所不为,有所为,在建设学科的时候,近10年里面,重点突出数字化、实践化和社会化。 先说数字化。我们深知,如果没有与信息时代同步的硬件设施,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实践领域,还得从零开始,教师们“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误人子弟,而且对于自己的科研也大有影响。为了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掌握一整套新闻采、写、编、评的技能,我们一次为我们的学生建设了配有不同专业软件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我们连续建了三个,还有摄影技术实验室,每一次容纳40个人同时进入实验,观摩审片实验室、网络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我们购置了近百台左右的各种档次的照相机,有40台SONY摄像机供学生随时使用。 我们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是我们学校的一个新专业,今年已经有毕业生了。我们学院在新校区为播音系修建了6个专业性语音小教师,又修了六个模拟的实验室,给他们一个形体的训练房还有,我们建了两个数字化的演播大厅,合计是550平方米,这一块光装修我们花了370万,并给播音主持的小教师和实验室里面都配了空调、地毯、加湿器,所有的录音、录像专业设备都是相当先进的,都是和媒体同步的。我们学院的教育技术专业是我们陕西省唯一的具有硕士授予权的单位,对技术实验室的要求非常高。现在,我们已经为这个专业建立了一整套的完备的实验室,其中包括计算机辅助教育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电视教材编导和制作实验室、电声实验室、幻灯投影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在四年里面,投入2800万。我们要求我们的实验的设备采购和媒体设备完全同步,审视这些媒体有什么设备,我们必须有什么设备,而且和他们的型号完全一致。为的是学生毕业以后,到一个新的单位,不需要在熟悉,马上就能上手。 我们在数字化的媒体媒体的发展上,我们感觉有一些优势。由于有这个优势,我们对新的媒体的反应就快人一步,如我们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今年7月份毕业的时候,很多媒体去要人,一看我们的学生不仅能主持播音,而且还能采写编,因此觉得用一个人,比用几个人好,所以我们的学生就业是非常不错的,包括央视,今年7月份毕业的学生,到央视毕业的有3个,省一级有十几个。 第二个实践化。在以往,教学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工作技能的习德,不得不毕业后从实践中得出,而我们的学科,所涉及的几种专业,在各自原有的学科特色基础上,又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有很强的实践性。无论是新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广播编导专业,还是编辑出版专业、摄影技术专业等,我们感到无一例外的强调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实践性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都是我们这些专业共同的特点。根据他们这些特点,我们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实践环节,我们实验课这一块加的分量很重,我们想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学以致用。 比如新闻学专业,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教育平民化的总体趋势和新闻专业招生单位的迅猛增加,我们学院的新闻专业从来没有增加,每一年就是50个人,但是我们发现新闻专业就业市场目前太大,太烂,我们学生,尽管我们感到质量有保证,但是在人才市场上我们感到很大的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我们感到一年比一年难。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对学生培养的定位,开始变得很实际包括我们的招生简章里面,我们从不说,我们培养高级的一流的专业人才,我们不这样写,我们也不这样认为,我们提出的是给新闻媒体培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我们说的通俗点,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到媒体里面,特别能干活,学生一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能上手就能适应。不许到新闻单位说我还不懂,在给我一个熟悉的机会,我们认为那是半成品,我们必须要成品。一去就能干活,而且干的很好。 第三个就是社会化。荀子在《劝学篇》中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船下海借鸡下蛋,借助外部社会的力量帮助我们发展,帮助学生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开门办院就是把学校办成外向型的学校,就是抱着一种积极的合作的态度,以各种形式与社会资源联合,互助互利,作为新闻传播学院,必须与各种媒体,尤其是强势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到鲜活而多姿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消化知识,掌握技能。 01年我们和西北地区实力最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华商报联合建立的新闻业务培训基地,我们给华商报培养记者共培养270人,02年我们和陕西电视台,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电视传媒,我们和他联合,也建立他们的培训基地,将陕西电视台的中层干部、制片人、主持人培养了一遍,我们和这些台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 由于我们主张联合开门办院,比如说我们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里面的报刊审读处合作,让他们把整个报刊审读放在我们学院,陕西所有的报纸和刊物都由我们学院的教师学生给他审读,每个学拿出审读报告,这是一种开门办院的做法,我们这样做,也就是活动共建,这个给了我们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得到了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好的实现了我们学院的价值,以及在我们地区的影响力。新闻产业的种种变化,新闻传播学科的个性化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只有当我们的新闻学校在学科说各有特色,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新闻产业发展输送合适的新闻人才,继而从容地面对国际媒体新一轮的挑战。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