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海归经济学家的“学术霸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10:15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徐锋

  “中国的经济学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近日,面对网友“中国经济学家为何失去人民的爱”的提问,做客新华网的《经济参考报》老总王海征如是说。

  本来,“中国合格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以及“经济学家公信力调查仅2人超10%”事件已过去不少时日,再旧事重提,按一些时评家的眼光,算是“过了劲”。不过,笔者反应迟钝,在当时被一边倒的声讨热浪弄得头脑发懵后,渐渐有了一点不同见解。今天恰好看到王总编此番话,我也鼓起勇气,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对于“5个论”和“2人论”的科学性、客观性,私底下我持保留意见。香港的丁家良教授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并非长项,他“合格经济学家不超5个”的评判,有武断、“非专业”之嫌。事实上,他旋即便对自己的话作了修正:“我这个讲法并不包括老一辈经济学工作者……另外,也不包括现在在海外最好的或比较好的大学经济系里任教、目前暂时回到国内兼职的教授。”很显然,排除了老前辈和“海龟”,矛头直指“土产”经济学人。老前辈暂不说,学术水准上,“土产”是否一定逊于“海龟”;学术良知上,“海龟”是否天生优于“土产”?似乎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学术水准问题上,丁学良、还有著名“海龟”经济学人邹恒甫均强调“文章”、尤其是“国外发表的文章”,认为没有这一硬件,就是三流经济学家。我想,“海龟”经济学家不约而同强调“国外发表文章”,隐约给人一股“以尺之长、攻寸之短”的学术霸气———谁都知道,由于人脉、语言等因素,“海龟”在国外发表论文有天然的优势。但你搞你的纯学术、洋理论,我搞我的中国特色,恐怕一下子还难说谁高谁低吧。

  再说学术良知(公信力)。对于《中国青年报》这项“经济学家公信力”调查的“2人论”结果,我也持保留意见。这样的读者调查作为娱乐未尝不可,但作为严肃论题的佐证,值得商榷———经济学家毕竟不是影视明星,知名度有限,试问投票者中,真正了解备选名单中经济学家的学术水准、学术良知的,又能有多少?凭借挑战内地经济学家一举成名的郎咸平、被媒体誉为“中国经济学家良心”的吴敬琏名列前茅,其他人等均低于10%,这个结果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大多数读者所熟悉、又没什么丑闻的,可能也就只有这两个名字。而拿这样的调查结果煞有介事地批评经济学家“公信力”不足,本身就缺乏公信力。

  诚然,中国经济学界之病不可否认,但是否到了无可救药、需另起炉灶的绝境,我看未必。请悲观者举目看看中国这些年市场经济的成就,其中经济学家的功劳岂能磨灭?他们当中既有喝过洋墨水者,更多的还是薛暮桥、马洪、吴敬琏这样的“土产”经济学家,后者孜孜于中国特色,虽论文不一定漂亮,却无愧于“经济学家”头衔。中国经济学家中,确有为利益集团代言者,但也不乏为下岗职工鼓与呼、为群众看病难鸣不平者———再退一步说,不正是各方利益诉求的博弈,才令中国市场经济保持今天的运行轨道吗?这种利益取向的多元化,在哪个国家的经济学界,不是司空见惯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