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读浙商“中国创造”(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2:28 人民网-华东新闻

  ●“出口一件小家电赚不到10美元,国外企业光专利使用费一年就能坐收几百万”———众多浙企开始悄悄完成一道道“中国创造”的“填空”题

  ●“不想做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有时,企业有没有创新能力尚在其次,有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才是第一位的

  ●“技术创新要么默默无闻,要么一鸣惊人”———浙企开始学习以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看待失败

  浙江几乎没有实力雄厚的大型国企,拥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却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缺少大院名校,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却雄踞全国第二;浙江企业来自政府部门的投入甚少,申请到的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却名列全国第一……

  不敢设想的企业永远裹足不前

  大型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浙江并不多,大型国有企业更是罕见。然而,这里的科技型企业的数量却有1万多家,超过了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市。去年,浙江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位。

  “不想做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不敢设想的企业,永远只会裹足不前。”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如此点评。

  精对苯二甲酸(PTA)是化纤纺织业应用广泛的原料,我国目前所需的PTA一半以上依赖进口。今年初,浙江华联三鑫60万吨PTA项目仅用24个月就完成设计建设,创下了世界同行业之最。

  PTA装置需要耐腐蚀的钛设备,而我国在大型钛及钛复合板设备的制造上尚缺乏经验。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一家PTA装置大量使用过国内设备。华联三鑫项目发动了来自南京、西安、上海等多家钛设备生产企业参与,公司研发高级主管谢刚博士说:“从我们的实践看,国内钛设备生产企业已具备了生产实力,只是在此之前,还没有遇到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

  “我国已引进了16套PTA设备,可技术一直拿不下来,生产PTA的原理在高中化学课本里就曾学到,我们有信心取得突破。”在谢刚看来,有时候,企业有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尚在其次,有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才是第一位的。

  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够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在浙江这个县域经济高度发达的省份,每年都会向外输出大量的纺织品、小家电和其他小商品。近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出口一件小家电赚不到10美元,国外的企业光是专利使用费一年就能坐收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一位企业家这样概括道。

  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众多的浙江企业开始通过自主创新,悄悄地完成一道道“中国创造”的“填空”题。

  温州一家名叫“五洲阀门”的公司今年生产出了国内口径最大、耐压最高的超大型长输管线球阀。每一台能够承受10兆帕压力的这种阀门,抵得上两台奔驰轿车的价格。该公司总工程师郑祖辉介绍说,公司生产的另两项产品气化炉锁斗阀和高耐磨矿砂料浆阀已成功替代了进口,“我们挡住了美国产品和德国产品,现在国内市场份额非常广阔。”

  2003年,新昌县林樟荣第一次从船舶业的朋友那里听到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名字。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航标协会和中国交通部海事局的规定,国内船只在2007年7月1日前要普遍配备AIS系统。林樟荣的广洋电子科技公司投入了逾千万元的研发费用,用两年时间生产出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S系统。他告诉记者:“中国现有的50万艘船舶基本都要安装这一系统,我确信产品肯定有市场。”

  追求新的更广阔的利润空间,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蒋泰维说,浙江是市场化改革启动最早的省份,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民企产权明晰,什么能够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增加利润,它们就追捧什么。正因为此,创新成为民企寻求发展和进步、摆脱受制于人局面的内在动力。

  宽容失败,才有最终的成功

  去年,浙江省获得的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超过6400万元,名列全国第二;今年,这个数字超过1亿元。浙江,一举成为全国各省中获得这一基金最多的省份。

  是什么促成了浙江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杰出成就?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以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看待失败,是浙江企业在自主创新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的原因所在。

  大成公司在研发高性能聚乙烯纤维时,价值数万元的原料倒入机器,生产出来却是状如牛粪一样的废品,历时6年投资上千万元,企业几次濒临绝境。公司总经理陈成泗回顾说:“企业搞科技创新一定要有恒心,产品性能越好、技术含量越高,风险也越大,而且研发成功后,还要看市场是否接受。因此我当时就准备4年开发产品,4年开发市场。”

  而发明了国内首台无热胆饮水机的宁波沁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建荣也表示:“技术创新要么默默无闻,要么一鸣惊人。过去,许多企业不能忍受工程师迟迟不出成果。其实,工程师被炒鱿鱼的时候,往往也是快出成果的时候。无热胆饮水机的设想,10年前英国人就提出了,但一直没有人去研究,我们组织了11个工程师花了11个月才做出来。”

  “宽容失败,才有最终的成功。”叶建荣用切身感受证明了成功的真谛。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华东新闻》(2005年11月21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