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江苏敲定“十一五”规划发展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2:44 人民网-江南时报

  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在南京隆重闭幕。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研究未来的基础上,全会讨论了制定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问题,并通过《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江苏“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江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内兄弟省市竞相抓住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我省将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由于我省在全国相对更早地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关键发展阶段,也会更早地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显露和新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制约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民持续增收、就业持续增加的难度加大,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正是为了抢抓机遇、克服挑战,江苏省委制定的江苏“十一五”规划描绘出了今后五年江苏发展的宏伟蓝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免课本费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与建国以来十个五年计划相比,江苏“十一五”规划中有一系列新的提法。从这些新提法中,可以看出将贯穿在江苏未来五年发展中的新理念、思路和措施:

  江苏2010年全面达小康

  【关键词】:全面小康两倍

  “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明确要求。江苏的“两个率先”,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率先。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以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指标体系为基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

  “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保持在全国领先行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力争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缓解,就业相对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和人居环境有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居于全国先进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到2010年左右以省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指标的目标值,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奋斗,到202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省份。

  农村学生将免收学杂费

  【关键词】:城乡统筹减免教育费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切实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流通、劳动就业、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加强乡(镇)村建设规划和设计,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住宅集中布局,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不动摇,积极实施农业增收工程。

  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坚持异地输出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继续实施500万农民大转移工程和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

  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合理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继续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把农村教育摆在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提高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沪宁城际轨道有望开工

  【关键词】:高科技现代服务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江苏的产业基础和科教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变成“江苏创造”,提升江苏经济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做大做强做精装备制造(含汽车、造船)、石油化工、冶金、能源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力争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总量在2004年基础上实现倍增,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达到40%。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本土物流企业,依托交通枢纽和重点开发区,建设一批区域性的现代物流基地。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鼓励支持中心城市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江苏地方金融,推动南京等大城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商务服务和大型会展业务,推动在南京、苏州、无锡形成国际性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产品交易中心,加快建设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和连云港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构建环太湖、宁镇扬泰、徐淮盐连宿三大旅游圈和沿海旅游带。

  健康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争取开工建设沪宁城际轨道交通。切实加快沿海沿江港口建设步伐,合理开发和整合港口资源,突出抓好连云港港、太仓港、南京港、南通港等重点港口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在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关键词】:全民自主控制失业

  积极鼓励创业。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氛围,积极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提高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鼓励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依法创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农民进城或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企业家到省外、海外创业。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对创业者劳动成果和合法权益的保护,提高创业者的社会地位。

  努力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对促进就业所需资金优先安排,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失业率,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裁员,防止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继续实施并完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强化就业援助,通过增加培训经费、政府购买岗位、实行岗位补贴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保护劳动者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适当提高并确保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并完善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提高而提高的机制。加大就业技能指导和培训力度,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培训体系和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重点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关键词】:安居乐业养老金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继续实行积极的消费政策,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稳步发展消费信贷等新型消费方式。大力培育信息服务、旅游、文化娱乐、非义务教育、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比重。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着力完善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和应急机制,确保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广大劳动者。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鼓励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逐步建立完善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协同推进生育保险和管理。合理拓展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随着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相应提高保障标准。逐步建立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行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救助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捐赠、互助活动,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强资金监管。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着力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推动三大都市圈建设

  【关键词】:都市圈土地规划

  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推进沿江城市带建设,培育壮大沿东陇海线城市带和沿海及苏北腹地中心城市。推动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提升区域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加强城市科学规划。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把市域、县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加大规划投入力度,有序放开规划市场。城市规划要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等相互衔接。严格依法编制和变更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

  注重城市功能建设。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提高城市交通运营和管理效率,切实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提高城市设计水平,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塑造城市个性特色。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着力提升城市管理和经营水平。把握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规律,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全面提升城市科学经营水平。

  创新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放开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启动沿江产业带建设

  【关键词】:产业布局沿江建设

  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把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作为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重点加强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以及沿海“三横一纵”四条产业带建设,积极推进沿运河、灌河地区的合理开发和产业发展,完善全省的新型工业化布局,形成分工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

  加速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水平。构建全国的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和信息产业高地。

  继续加快沿江基础产业带建设。使沿江地带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和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统筹沿江产业带、城市带和生态观光带建设,提升沿江地区在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功能与地位。

  加快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把沿东陇海线地区建成全省新兴的制造业密集带、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苏北振兴的先导拉动区。

  积极启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坚持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依托沿海港口资源、海洋和滩涂资源,重点加快深水海港开发和沿海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集中布局新能源、石化、冶金、造船、物流等临港产业,发展海洋食品、海产品加工、海洋化工、海洋医药等海洋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统筹规划工业、农业、林业、养殖业、旅游业发展。力争经过十年左右时间,把沿海地区建成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良好的生态功能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强区域分类指导。

  加快苏北振兴步伐。推动苏中快速崛起。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的合作机制。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公示听证生态补偿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等制度。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审计监督,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

  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经济领域各项改革。

  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

  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紧缺地区严禁建设高耗水型项目。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严格项目建设的环保标准,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治理,限制和淘汰重污染企业。深入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保护城乡集中饮用水源,促进淮河、太湖和长江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水质达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重点加强森林、植被、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严禁围湖造田、填河造地。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留学创业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科研人员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来苏创新创业。

  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以培养学生的理想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重点,以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扩大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比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教基地。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构建江苏发展的人才优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江南时报》(2005年11月21日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