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看孟子论“浩然正气”(服饰与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4: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看孟子论“浩然正气”(服饰与人)
董克诚插图

  孟轲即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他发展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孟子与孔子在阐述与服饰有关的理论时,有一致的地方,即基本统一在儒家“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中;二者还有不同点,其区别在于,孟子在论述内在气质与外在形式的关系时,更侧重于内在的修养,强调对个体人格的认识与提高。明确地把人格精神、道德上的善、政治上的礼与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孟子在提到美观个体人格的自觉努力时,强调要“善养吾浩然正气”。当代哲学家概括其为个体的情感意志同个体所追求的伦理道德目标交融统一,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显示了个体巍然屹立的人格的伟大与坚强。就我们而言,可以把它概括为孟子在外在形式(包括服饰)与内在精神的比较之中,更看重内在的、已经社会化了的意识。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孟子忽视服饰的社会意义。气,在俗语中包括气质、气概、器宇的内容,即神与形的统一体。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曾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西子即西施,在这里泛喻绝色女子,与恶人相对。也就是说,孟子认为本质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注重修饰,人虽属美善兼之,但也容易引起众人的厌恶。这里的“不洁”,可以解释为言行,也可以解释为修饰,均属行为内容。而“斋戒沐浴”,既可以指品德上的自省,也应该包括着装郑重典雅。可以这样认为,结合《孟子·尽心上》中所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皆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来看,说明孟子认为内在与外在是互通的,人内在的修养完全可以反映在他的外在行为上。外在行为(包括着装行为)是一个人综合品格的体现。从这点来看,可以说是孟子使儒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更为合理、全面以至臻于成熟。

  孟子为使其治国与政治主张更易为社会所接受,因而经常采取通俗的说法,免不了以服饰为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中写了一段“许行”。研究神农学说的许行前去投奔滕文公,许行一伙数十人,“皆衣褐,捆履织席以为食”,即穿着底层劳动人民的粗毛短衣服,靠做鞋织席来维持生计。陈相及其弟子陈辛也扛着农具自宋国来投滕文公。这里有一段陈相与孟子的对话。孟子说:“许子必须种粮食而后吃吗?”陈相答:“是。”“许子必须织布而后穿吗?”答:“不,许子只穿粗毛织的短褐。”“许子戴帽子吗?”“戴帽。”“戴什么样的帽子?”“戴生丝织成的帽子。”“是自己织的吗?”“不是,以粮食换的。”“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那样就会妨碍庄稼。”孟子就此发表言论说:“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以服饰等为例,阐明了一个道理,即社会发展需要人们有所分工,而不能回到像许子所提倡的古圣贤治国之道上去。这一点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明显区别于“小国寡民”的思想。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21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