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希望有一天没有“课外”二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4:5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龚瑜

  每个大学生在毕业时都会收到一份成绩单,这是对学生“课内”表现的评价,但是对大学生在课外的表现,也就是他们的综合素质能不能也出具一份成绩单呢?“很难!”复旦大学团委书记王宏舟认为,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国内高校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依然泾渭分明。“第一课堂”虽然是占据学生主要时间和精力的本分和主业,但“第二课堂

”显然对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以及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更为重大的影响。

  此番认识非王宏舟独有。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认识到,虽然在一些老师的观念中,课堂学习是学生的主轴,但“课外”二字对于学生而言,也是日益重要的科研创新阵地。“科技创新成果不是在课堂和实验室里闷出来的,而是在大天地里闯出来的。”一位指导学生参加过“挑战杯”的高校教师表示,且不说有的学生为了调查取样踏入原始森林,单就搜集资料、梳理思路、制作展品、演示表述而言,参与科创的各个环节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磨炼。

  毋庸置疑,“挑战杯”已经成为一项备受全国高校瞩目的赛事。但是有一种担心渐渐浮出水面,如果高校为获得奖项而急功近利,那么“挑战杯”会不会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的产物?

  对此,清华大学团委书记郑浩峻表示,希望人们能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一些高校为参加“挑战杯”而重点培育、重点投入一些项目,以获得好名次的做法,因为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我想说,复旦、清华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王宏舟说,这两所赢得“挑战杯”殊荣“永久杯”的高校已经完成了从被动到自觉、由点带面、由短期关注变为长期促进科创机制的过程。

  两位高校负责人都认为,如今大学生创新的环境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改善,在本次“挑战杯”上,还设立了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科创从娃娃抓起”,为创新人才培育提供了延伸的成长周期。

  而且,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努力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自上届“挑战杯”首次引进社科类项目,本届“挑战杯”社科类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此,郑浩峻兴奋地表示,这是大学生关注社会的一个信号,也是一种贡献。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是务实的,甚至过于现实。对此,王宏舟有不同的看法:“大学生有理想,有激情,不是夸耀式的激情和不切实际的理想,而是落实到社会和国家最为关注的方方面面。”比如,《药品调查报告及定价模型》、《“三农”政策的协调性思考》、《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及治疗策略》……这些课题也为人们了解“大学生到底在思考些什么”打开了一扇窗。

  本报上海11月20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