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市生活,需要有质量的“精神化生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5:33 浙江日报

  据《文汇报》

  人类的生存空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人类城市的演进史表明,城市发展建构庞大实体易,拥有真正的人文构造难。而拥有丰富的科教、人文构造的人文城市,却是人类生存物理空间的高境界。

  今天,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缤纷与华丽,却不一定拥有应有的人文品质和人文情怀。从公元前800年古希腊出现成熟的雅典、斯巴达、科林斯和萨莫斯等城邦算起,人类城市发展至少已有2800年的历史。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从20世纪初西方社会城市化开始积累至今,真正被公认拥有“人文城市”品质的,不过寥寥几十座。

  “器物城市”、“技术城市”都有其合理性,但今天我们的确需要跨入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城市”。城市的生活,需要有质量的“精神化生存”。人文城市注重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性构建,人文化、人性化、自然化、情调化、生活艺术化成为城市显性形态。生活是文化的,文化是生活的。经典的东西、传统的历史文化、大师、大师作品与人文精神,才是社会舞台的真正主角。在生活的角度,人文城市是那种学习型城市、艺术型城市、风情型城市,也是那种典故性城市、戏剧性城市、音乐性城市、园林性城市、生态性城市。归根到底,它是高品质人文浸润的“人性化”城市。

  一个城市的庞大框架,可以在短期内搭建起来,可以迅速扩张,但是一个城市内蕴性东西,不是立马可以塑成的。人文城市须有一定要素和条件,特别是有较高的文化流通量。比如有世界著名大学,有频率高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有世界知名的文博事业和发达的会展业,有世界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剧作家、音乐家、历史学家。

  城市发展的内质和形态之所以应以人文为上,是因为在城市空间中生存的,是“人”而非器物。人作为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本质上是非数据化的,其表也“物”化,其根也“文”化。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多地认同这样的理念:人文构造、人文精神和文化品质,是一个城市的根基与灵魂。一个城市的现代化,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科学技术处于前沿地位外,还必须实现历史文化在生活中重现度高、社会环境高度人文化、广义上的文化的高覆盖率、教育高度普及、人居环境形成独特风貌、公众活动发达,大众行为方式科学化等。

  文化是维系现代化城市生存和提升的基本要素。文化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本性特征。文化展示着城市的价值品位和风貌,文化又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由此,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更是一个人文命题;不仅有着其经济逻辑,更有着其人文逻辑。

  现在各地“十一五”规划制定工作已接近尾声。围绕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这两大核心理念,各地在总结“十五”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十一五”发展战略思路,其中对提升城市的人文品质,越来越重视。现在就国内城市形貌来说发展相当快,其所缺的,主要是人文内容,而城市规划所容易缺失的,主要是人文视野和人文情怀。

  从过去的城市规划看,对人文建设一般都顾及较少,而把注意力放在人均GDP指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口岸进出口总额,还有如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城市规道交通公里数、生活垃圾无害化率上。无疑,这些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总体上人文规划相对滞后和薄弱。

  问题在于,少了人文精神的滋润,少了文化底蕴的支撑,城市外观建设得再华丽(少了文化底蕴,甚至城市的形体建设也会变得肤浅),总是缺了东西,成为一种缺乏“根基”的存在状态。因此,我们的城市建设必须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大力提升城市人文含量,进行独具创意的人文开掘、发散和创造。这样,在未来的五年中,中国就有望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城市群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