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读者爱心车队”翻山越岭献爱心(图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5:42 重庆晚报

  

“读者爱心车队”翻山越岭献爱心(图文)

  晚报读者的一片爱心到了受灾村社。

  

“读者爱心车队”翻山越岭献爱心(图文)

  背篼与宝马车对接。

  

“读者爱心车队”翻山越岭献爱心(图文)

  山路湿滑难阻爱心之旅。

  本报讯昨晨9时,由23辆自驾车组成的本报“读者爱心车队”满载读者捐赠的冬衣、棉被、大米、锅碗等生活急需品和爱心,前往近百公里远的巴南区跳石镇天坪村,向11户受灾村民雪中送炭。

  昨晨8时30分,本报“读者爱心车队”23辆车在渝黔高速公路南坪站入口集结,然后由市高速公路行政执法总队三大队执法车引领,驶往灾区。

  驶下高速公路,“读者爱心车队”进入弯多路陡的村级公路。翻山越岭约1小时,车队抵达离受灾村子最近的公路边,剩下约2公里山路靠步行。

  沿着泥泞山路,“爱心车队”携棉被和衣物等,前往受灾现场。由于泥泞,不时有人摔倒。

  在52间受灾农舍的瓦砾堆上,简单捐赠仪式开始。本报副总编辑江波代表本报讲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为责任媒体,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你们,希望你们今后的生活越过越好!”

  随后,4000余元现金、2500余件(条)各类衣裤,以及米、油和面等食物,交到受灾户手中。读者代表还纷纷当场捐款。灾民代表连声感谢本报和爱心读者的义举,表示将尽快从灾难中振作起来、重建家园。

  村民依依不舍表谢意

  村民写信“我们感到无比温暖”

  昨中午,冬日暖阳照耀天坪村4社。受灾户周维军见本报“读者爱心车队”提衣物和棉被等物到来,感动得在满是瓦砾的院坝安板凳,招呼大家休息。少倾,他转身进屋再没露面:伏在火灾中搬出的木桌上,替受灾户们写信感谢《重庆晚报》。

  受灾户中,周维军是唯一读过高中的人。约半小时,信写完,有这些内容——

  “火情来势凶猛,在所有邻居的最大努力下,损失减到了最小程度……当天中午,重庆晚报记者来到火灾现场,采访和安慰我们,还发布火灾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你们再次来到现场,把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送到我们手中,我们感到无比温暖,我代表乡亲们给你们鞠躬……今后,我们肯定用自己双手建设自己家园,不辜负你们对我们的关心。”

  周维军执笔的这封信饱含深情,七八百字,末尾是11户灾民的签名。

  七旬老太三次火灾感受人间冷暖

  16日凌晨,78岁的老太杨青珍在火灾中面部摔伤。昨日,她脸部淤血已逐渐消散。说起这次火灾,老太用这样的话形容,“以前两次火灾,我家被烧得只剩一身衣裤,没人管;这次火灾,你们恁多人来关心我,这辈子没白活。”

  1938年,杨青珍家被烧掉4间房后,全家为过日子差点外出乞讨;临近解放,杨青珍家第二次遭遇火灾,大火留给全家人只剩一身衣裤;本月16日凌晨,杨青珍在火灾中被邻居救出,本报和当地政府先后伸出援手,帮助杨家和其他灾民。

  “早晨,我听说有娃儿跟爹妈一道来捐东西,就拄拐棍到地里摘了这些桔子,这是感谢大家的一份心意。”老太由儿子搀扶,来到捐赠救灾财物现场说。言毕,她激动得眼眶潮湿。

  受灾村民堵山路依依不舍表谢意

  “感谢你们!”在昨日捐赠现场,这是受灾村民对“爱心车队”队员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虽然家已烧光,但受灾户们为让走累了的爱心市民休息,四处找邻居借凳子,招呼众人入座,并泡上简易热茶。

  各种捐赠尚未结束,村民代表廖昌填就找到本报记者,“不要说还捐钱捐物,就是空手来看一趟就不容易。”他表示,大伙合计一定要留大家“吃顿便饭”。为不给灾民添麻烦,爱心市民费了好大劲,才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中午12点半,全体爱心市民离开村子,“一定要让我们表示谢意!”村民们成两排,自发站在村口欢送。村民们用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着每一位爱心市民,依依不舍。

  爱心车队人物:

  现场过33岁生日

  “祝你生日快乐!”在瓦砾堆上举行的捐献现场,听说爱心市民刘昌忠恰好当天过33岁生日,现场的受捐群众和爱心市民一齐热烈鼓起掌来,共同祝福他生日快乐。

  掌声中,满脸通红的刘昌忠站起来连声答谢,并致生日感谢辞:“能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帮助受灾的父老乡亲,这样过生日最有意义。”

  刘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在四川安岳农村,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个人奋斗,事业小有成就,但一直忘不了生活在农村的乡亲们的苦。为此,刘开着宝马车给11家受灾户每家买了一大桶色拉油,同时现场向受灾最重的6家受灾户捐款600元。

  背着妻子上山

  爱心市民中,30多岁的吴雪琳女士最引人注目。丈夫严华云介绍,妻子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右腿因此行走不便,“我建议让她在车上等我们回来,但她非要到受灾现场去看看,把她收集起来的旧衣服和购买的棉絮亲手交给灾民。”

  由于山路湿滑,崎岖难走,吴又没常走山路,只得在丈夫的牵扶下,小心翼翼向前迈,几次都差点摔倒在地。在部分危险地段,严不得不将妻子背着。经过半个小时的步行,两人到捐献现场时,已是汗流浃背。见到瓦砾堆里还没燃尽的青烟和一无所有的灾民,夫妻俩当场又捐款200元。

  的姐“调班”参队

  的姐何泽芳,年过三十,车队惟一的出租车司机。昨上午她本不当班,为能开车前往灾区,她特意与同事调了班。对参队初衷,何表示:“我是在还人情债。”去年,她开车出了事,人还受伤住院。极度绝望间,“是朋友帮我挺过了难关。”她说,当时若非朋友捐钱捐物、探病“打气”,她根本不知该怎么办。

  何还是市交通台“爱心车队”成员,每年都会参与相关“爱心”活动,比如每年免费开车接送高考学子等。“能帮人,我心里特别高兴!”个性豪爽的她,很快在车队赢得“人缘”,被推为代表在捐款仪式上发言。

  在未向灾民献爱心前,何泽芳就捐出了350元。现场,她也将连夜整理的衣物和部分现金,亲手交给了灾民。

  村民今冬衣粮无忧

  跳石镇镇长刘照全称,事发后,当地政府立即成立了救灾工作组,发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企事业单位捐款捐物。截至目前,全镇已筹得捐款近8000元,粮食总量15000斤左右,基本能保证灾民今年不饿肚子。另外,国土、城建部门也特事特办,对灾民建房实行“先建后批,边建边批”政策,尽快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目前,在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包括本报读者“爱心车队”赈灾行动)的帮助下,受灾群众情绪稳定。

  记者朱亮范永松黄艳春采写记者陆纲钱波杨凡摄影

  网络编辑:甘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