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江苏省文物节上免费为市民鉴定为何难见宝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7:11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昨天是省文物节开幕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天气晴好,又逢文物节免费鉴宝活动,下午2点记者赶到南京博物院时,这里已经到处是人和车,熙熙攘攘,其热闹程度一点不亚于新街口。这边,新馆门口一拨拨人去看国宝,那边,老馆门口前来鉴宝的市民排出了数百米长队。为了维持秩序,南博甚至出动武警战士在鉴宝现场分出个内外场,分批放人。但是东西

虽多,场面虽热闹,真正的宝物却是少之又少。

  一箱“宝物”全是赝品

  昨天的鉴宝活动吸引了全省的藏宝人。南边角上一个看着大纸箱的妇女满面愁容,记者上前询问,这位中年妇女竟向记者诉起苦来。原来她和丈夫杨先生来自南通,是做运输生意的,家境殷实,但一年半前丈夫迷上了买古董,一年间从山东、河南等地买下了千余件各式“古董”,不但30多平方的车库被塞满,连楼上的2个大房间也全部装满了。为此自己和丈夫不知吵了多少次,可丈夫就是不听。听说南博有鉴宝,丈夫今天一早选了一车比较好的“古董”来到南博,看到现在还没有真的呢。

  话音刚落,只见浑身是灰的杨先生一手拎着件“唐三彩”,一手拎着“荷叶盖罐”,从人群中走出来。“又不对!”他放下两件东西又抄起最后的一匹青瓷马和一个青瓷碗杀入人群。过了一会儿依然败兴而归,“我就不信一件真的都没有。”但事实就是这样残酷。

  “我来的时候就说,要有真的我就跳长江,现在怎样?”他的妻子抱怨着。此时的杨先生神情都有些恍惚,一个劲地说:“我就不信一件真的都没!”

  家传老东西亦非都是宝

  除了杨先生这样的藏宝人,还有许多人是带着自己的家传宝物前来的,他们的期望值往往更大,但除了一位老先生家藏的雍正年制的大碗外,其余皆难称宝物。

  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先生带着一件乾隆款的瓷瓶,说是爷爷留下的。但专家看后认为是清末仿的东西,老先生一下子难以接受。专家只好劝慰,在中国历史上作假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当年老爷子买的就是一个仿品,到今天虽然过了百十年,但依然还是仿品啊。

  又有带家传古画前来鉴定的,听说是真东西立即喜形于色上前问价。结果专家当头一棒:“自己在家挂挂好了。”为什么呀?专家说,中国画一两千年的历史了,画师画匠多了去了,但成为画家的就那么几个,除此之外的画画人,当时都没能扬名立万,今天还能指望吗?因此,祖传的老画如果不是名家作品,市场价格就不能指望有多高了。

  “民间祖传的大多是民窑瓷器。再经过近现代种种战火、运动的冲击,会有多少好的剩下呢?”参与昨天鉴定的南博研究员、瓷器鉴定专家程晓中先生说。

  公开鉴宝吓退真宝物

  连上昨天的这次,记者在短短2个月内已经参加了5次鉴宝活动,但无一例外都是人多宝贝少,这已经成了免费鉴宝活动的普遍现象。那些现身拍场动辄千百万的宝物以及那些花百十块钱拣漏几百万宝贝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一直从事民间鉴宝的资深专家、江南贡院博物馆馆长周道祥说,民间其实还是藏龙卧虎的,但公开免费鉴宝的形式让真正有宝物的人望而却步。“试想百十万的东西,置于媒体聚焦、人多手杂的鉴宝现场,其主人会是怎样的紧张呢?”周道祥说,“因此免费鉴宝这种形式对普及文物知识十分有用,但真正发现宝物的机会真是很少。”

  在现场记者发现,许多宝物被定为仿品的藏宝人,已经多次参加鉴宝活动,每次被认为是假东西后,就抱怨说自己的东西有哪些哪些特征和书上的一样,专家认为是假的,肯定是专家水平不行。周道祥说,正是这样的心理让这群人有鉴宝活动必参加,但事实上,鉴宝时专家却是在“挑毛病”,只要看到一点肯定不对,那么即便有100处和书上一样,那也是假的。

  南京日报记者李冀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