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行业调控大浪淘沙 贵州铁合金能否胜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9:03 贵州日报

  初冬的岑巩县中金硅公司,门卫室里的保安正懒洋洋地躺着看电视。厂区内杂草丛生,车间里悄无人声,不少设备已爬满锈迹。

  谁能想到,这曾是个雄心万丈的企业。该公司于2002年成立,拟投资数亿建30台矿热炉,2004年建好6台后却因限电只能生产2台,2005年元月生产26天后一直停产至今,200多工人随之下岗。如今,这个投资2200万元的厂子拟以1000万低价卖出,却无人愿买。

  也许,岑巩中金硅只是中国铁合金行业大洗牌前夜,若干个可能黯然出局的卒子而已。

  铁合金遍地开花

  自2000年起,许多客商看好贵州的比较优势,纷纷入黔投资兴办铁合金产业。当时,贵州不仅电力充裕而且价格低廉。同时,富集的锰矿资源,也是重要“地利”。

  2004年,全国铁合金总产量约1200万吨,其中约300万吨出自贵州。贵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锰系铁合金及金属硅生产基地,形成以松桃、玉屏、镇远为中心的东部生产区,以清镇、龙里为中心的中部生产区,以遵义为中心的北部生产区,以及以独山为中心的南部生产区,铜仁、黔东南两地州产量占全省80%左右。曾是中国铁合金扛鼎之厂的遵义铁合金厂、贵州铁合金厂等国企,因改制易帜,民营资本完全掌控了这个行业。

  历经打拼,铁合金产业对于引领贫困民族地区的山区工业化迈向新型工业化,对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彰显出其他产业难以比肩的优势。

  资金大进大出。资本原始积累率高。一个工厂,来则若干车皮产值几十万近百万元,出则若干车皮产值几百万近千万元,从而刺激了运输业、金融业发展。

  附加值可观。以2002年行情为例,一台6300千伏安的矿热炉,年生产9个月,即可赢利400到600万,客商又可将此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

  劳动密集型,提供就业岗位多。全省的近700台矿热炉,100余条金属锰及二氧化锰生产线全部启动,即可供直接就业20来万人,还可以提供间接就业10多万人。

  创税作用强,对贫困山区许多县市“保吃饭,保运转”起了重要支撑作用。如施秉县恒盛铁合金厂,每年向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提供直接税收达3000来万元,占该县常年财政收入一半左右。镇远县30家工业企业中,铁合金厂占25个,每年直接纳税占县财政收入40%。

  因而,许多地方官员均认为,铁合金作为县域工业支柱的地位,短期难有替代。诚如岑巩县一位政府官员所言:岑巩为医治贫困落后顽症,什么药都用过了;唯有铁合金这一剂最灵,假设铁合金垮了,就垮了岑巩“半壁江山”。

  市场突变夹缝求生

  遵义市几位不愿具名的硅厂老板对记者说,前两年他们常常跑市政府,“不要政策不要钱,只求政府多给电”。但是到2005年4月后,他们却常常刻意躲避着政府官员——“官员和供电局动员我们开工,我们一吨要亏千把元钱,谁敢开工呀!”

  此时,全国铁合金行业生存环境已风云突变,危机四伏。

  大量民营资本涌入此道,低水平扩张之下产能剧增,为其后的残酷竞争埋下伏笔。

  早自2002年起,全国性电力紧张日趋严重,加之省内冶金企业剧增,贵州也成了严重缺电省份,铁合金企业就成了限电的首要目标,连亚洲第一规模的施秉恒盛公司也未能幸免,其36台大型矿热炉开工率不到30%。许多企业嗷嗷待哺。几乎所有县市冶金企业开工率均只达20%—30%。

  再看运输。铁路车皮不足问题更显突出,企业请车率大为下降。公路上,由于整治超载,车主把成本加入运费转移给企业,吨公里运费增加了10至20元。

  再看原辅材料。原矿价格一路飙升,锰矿坑口价每吨由2001年的310元增至2004年的每吨660元,其他辅助材料的价格亦增1/4左右。

  要命的是,成本剧增的同时,产品市场也急转直下。2005年7月与2004年12月比,每吨硅锰合金由6300降至4900元,工业硅由10500元降至9000元,电解金属锰由13800降至12300元。每产一吨锰系铁合金产品要亏损800至1000元。

  面对成本倒挂困局,面对“不生产设备生锈,少生产少亏损,多生产多亏损”的艰难抉择,大部分企业选择了前者。2005年夏秋,记者采访黔东数十家铁合金企业,开工率不到两成,到处是冷清清的车间,空荡荡的厂区,静悄悄的办公楼。

  资料显示,2005年上半年,在冶金业占全部工业八成比重的铜仁地区,全部规模企业的增加值,同比减速17.2个百分点,亏损面多达52.8%,国税收入增速下降4个百分点,因近4年迅猛发展,被湖南媒体惊叹为“稳稳占住了湘黔边界龙头地位”的贵州大龙开发区,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减少145.23和96.4个百分点,国税收入同比减少141个百分点。

  宏观调控大浪淘沙

  我省铁合金行业目前的困窘和疲态,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其一,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刻影响。

  早在2004年2月4日,国务院就紧急部署,要加紧扭转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领域投资过度的倾向。不久,国家采取了调高冶金等工业用电价格等举措,接着,又对部分产业取消出口退税政策。2005年,国家又拟出台钢铁新政,主要是调整产业布局,压缩总量优化质量,组建10个年产1000万至5000万吨的大型企业,其80%分布于东部沿海。

  此外,上游产业房地产业面临大整肃,也殃及下游铁合金。房地产波动,势必造成钢厂对贵州等地铁合金等基础初级材料减少采购,产能低水平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其二,局部环境看,对铁合金行业客商而言,贵州电力与电价已无吸引力可言。为此,许多客商移师外省,黔东地区即有40多名客商携资3亿元去邻省谋发展,科技人员、熟练技工流失近1万名。

  其三,全社会环保意识增强,地方政府从注重“灰色GDP”转为注重“绿色GDP”,尤其环保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使一些不具环保标准的企业不敢冒烟,已生产的不敢扩产。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三峡、龙滩电站明年全部投产,贵州10来个大型电建项目基本竣工投产,全国和贵州的电力2006年将有所缓解,2010年左右,电力将出现过剩。而能熬过阵痛真正做大做强的企业,必须具备四大要素:雄厚的资本实力;可观的科技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决策及管理层;靠近矿源产地和交通枢纽。

  做大做强优势仍在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情势严峻且前路坎坷,但贵州发展铁合金产业仍有较大优势,有理由做强这一支柱产业。

  一是拥有一批生产规模和环保水平均跨过产业政策调控“门槛”的龙头企业,如恒盛、五矿、龙腾、大龙锰业、金瑞等公司。

  以恒盛为例,其拥有6300—12500千伏安的矿热炉36台,且大都有较完善的环保措施。而云南最大的丽江金鑫硅业公司才有6台;四川最大的公司也只10台;湖南最大的一家才16台。其它厂平均不到2台,多系1200—3200千伏安的,远远低于产业政策要求,且基本未上环保。贵州铁合金企业的基础条件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抗风险能力更强,更有生存发展空间。

  二是不少企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能力很强。

  大龙开发区内的大龙锰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均是中国锰业技术权威,公司2001年在全国率先研制高纯无硒电解金属锰,占据了高端市场,又开发出高技术含量且走俏市场的氮化锰,并帮助青岛红星大龙发展公司等企业开发二氧化锰,产品畅销国内外。镇远县黔东工业园区,面对17家冶炼企业只有4家各开炉一台的窘境,发动企业以变应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黔东冶炼厂等企业转产开发高成硅等新产品,规模可观,市场畅销。

  三是矿产资源丰富。中国锰矿资源保有储量5.2亿吨,80%集中在西部,贵州就占了1/3左右,铁合金企业基本能做到“守着甑子不愁饭饱”。

  四是电解锰产业已成为贵州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本土化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2004年,全世界需求量60万吨,产量只有46.3万吨,中国就占了43万吨,其中30万吨为贵州生产。

  作者:陈大鹏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