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汶菲行足:华人在汶莱开枝散叶 溶入社会获认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9:3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汶莱斯里巴加湾十一月二十日电 题:菲汶行足:华人开枝散叶在汶莱

  中新社记者 余显伦 关向东

  记者一行在汶莱采访,近距离观察生活在这个神秘伊斯兰国家的华人,发现他们以华族特有的方式溶入社会,得到了友族、政府及皇室的认同,平和富足地在此开枝散叶、休养

生息。

  据中国驻汶莱大使杨燕怡女士介绍,中国与汶莱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明朝,大约有五、六百年之久,曾有一位渤泥国苏丹在访华途中病逝南京,就安葬在中国的江南古城。

  二十世纪九0年代建交之后,中汶两国交往频繁,中国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吴仪等均曾访问汶莱,而汶莱苏丹也曾对中国进行过工作访问,双边的经贸、文化交往正在不断加强。

  事实上,两国民间始终和平交往,当年下南洋的不少华人,就选择了这个“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宁静平和的岛国创建家园。

  如今,汶莱大约华人有四、五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到十三,他们大多从事贸易与加工业,生活相当富足。

  其中,不少华人与汶莱皇室有很好的交往,有些还进入了政界。如当今汶莱外交部第二部长林玉成,即是祖籍中国福建的汶莱华人。

  而汶莱中国友好协会会长洪瑞泉先生,则庆幸祖先选择了一个和平的第二故乡。

  汶莱历史上从未出现大规模排华事件,因而华人们得以保持着故土的传统生活方式,并有机会将中华文化传承给后人。

  全汶有八间华文学校,记者获邀参观其中最大的中华中学,洪先生任就担任其董事长。

  据介绍,汶莱政府对这所举办了八十三年的华校相当重视,仅苏丹近年就两次到访该校,一次是二00一年微服私访,一次则是应邀参加该校的八十周年庆典。

  干练的校长许月兰女士介绍说,有三千四百多名从幼稚园到高中的华族与友族学生,正在这所老牌华校里同堂上课,接受着马来语、英语、华语三语母语教育,其中华语课程每周有八节近六小时,确保学生华文听说读写水准。

  记者翻看该校采用的新加坡版华语课本,果然精选了两岸三地,乃至华人世界古今优秀作品。

  此外,学校还组织舞狮、功夫、民乐等传承华人文化传统的活动,增加华族学生的族群认同感;近年又新上马全汶莱最先进的电脑连网教学系统,提高学生与世界衔接的能力。

  如果以“老树新枝”形容中华中学;那么“生生不息”就是汶莱华文作家协会的写照。

  仅仅有十数位会员的汶莱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们坚持以华文进行创作,还联合在汶莱发行的华文报刊《诗华日报》、《国际时报》、《联合日报》,每月出一期汶莱作家作品副刊,更鼓励华文作家出版作品专辑,相当有声有色。

  会长孙德安先生介绍说,该协会不久前刚刚与厦门大学联合主办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二00六年还将承办“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可见汶莱华文文学爱好者相当执着。

  其实,不但已经落地生根的华人知足地生活在汶莱,近年也有不少中国公民前往旅游、务工。汶莱皇家航空的从香港起飞的班机,就专门提供了英语、马来语、华语三语服务;记者在汶数日,每日都遇到新近前往务工的中国人,新的故事正在展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