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环保:催动洋芋产业“洗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01:55 甘肃日报

  洋芋,其貌不扬的“土疙瘩”,曾是甘肃农民“救命粮”“当家菜”。现在,洋芋不仅是农民增收的“主力军”,更是洋芋加工产业的原材料。蓬勃兴起的洋芋产业,已经成为陇中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1月中旬,正值洋芋加工旺季,陇原环保世纪行“追踪水污染”记者团赴定西、天水两市8县,专题采访了洋芋产业发展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一路所见,忧喜参半。忧

的是:由于发展不平衡,洋芋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喜的是:洋芋产业正以环保标准“洗牌”,违法排污、污染环境者遭淘汰,达标排放、治污有效者,实现了环保和发展的“双赢”。

  枯水期企业集中排污渭河、葫芦河、关川河,都是黄河在我省的支流。从11月9日到13日,“追踪水污染”记者团先后到这几条河沿岸进行实地调查。一路走来,发现不少河段里流淌着洋芋加工产生的污水。时至初冬,大部分河流进入枯水期,几乎没有径流量。恰逢洋芋集中上市,洋芋的加工,也多集中在每年的第4季度。这就意味着,许多河沟里流淌的水,除去生活污水外,几乎就是沿岸大大小小的洋芋加工企业排放的污水。

  洋芋加工产生的污水富含蛋白质,流淌过程中一遇落差,就会产生大量的白沫,映衬着发黑的水流,显得格外醒目,感官性污染十分明显。在葫芦河、关川河等流域,记者都目睹了污水与白沫“相映而流”的场景,闻到一阵阵异味。

  这种污水属于有机污染,主要表现为COD(化学耗氧量)和BOD(生化需氧量)超标排放。化学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可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当水中溶解氧消耗殆尽时,水质则腐败变臭,导致水生生物缺氧,以至死亡。生化需氧量也是水质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之一,是指在一定温度(20℃)时,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所需的氧量。其来源、危害同化学需氧量。

  就是这样超标排放的污水,在一些农民眼里,却成了“肥水”。记者在一家淀粉厂排污沟的下游,遇到一位当地村民。

  他告诉记者,这些水都被他们浇地用了。

  “冬天河里不来水,这些水灌冬水美得很!”旁边有人接着说,前几年上游没有淀粉厂,冬天浇水全靠井水,要钱不说,农作物产量也不高。用淀粉厂排出的水浇地,不但省了钱,还能提高玉米的产量呢!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淀粉厂排放出的污水,在冬天浇地,经过长时间的发酵,的确能够降低其危害性,短期内,发酵的产物对提高玉米产量确有好处。但使用一两年后,就会出现土地板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在通渭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淀粉生产所产生的污水危害,得到了明证。该企业的排污口附近,有一块冬麦田。污水从高处溅落,被溅到的冬麦苗一片焦黑,同一块地里“幸免”的麦苗则郁郁葱葱,绿意依然。

  临洮县洮阳镇河口村河口社2000多亩农田,90多户400多人的饮水,曾饱受上游同村窑口社淀粉加工小企业的污染。有村民告诉记者,被污染的不仅是地表水,地下水也难逃一劫。“地上的水喝不成,井水在壶里烧开,白糊糊能有半壶”。

  以环保的名义:关停定西市安定区48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38万,人均耕地4.6亩。境内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活困难,曾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因盛产洋芋,相关产业被称为“农村第一大产业”,延长洋芋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能够更多地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洋芋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安定区有关领导在谈到洋芋产业对当地农民的重要性时,提供了这样的数据:“全区农民2004年人均纯收入的1593元中,洋芋产业所得是600元,今年预计将达800元。”。

  2005年,安定区洋芋种植面积达到73万亩,将产生28万吨淀粉加工企业所需原料。以往这些鸡蛋般大小的洋芋,要么用来喂猪,在市场上,每斤几分钱还卖不出去。随着洋芋产业的发展,今年,这样的小洋芋市场收购价是0.20元。

  原材料供应充足,每吨淀粉500元左右的利润空间,带来了淀粉加工业的蓬勃发展。短短几年内,安定区洋芋加工企业(点)就发展到95家。

  这些企业中,既有年生产能力万吨以上的精淀粉加工企业,也有星罗棋布于乡村,年加工能力不足100吨的小加工点。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迅速凸显出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痛定思痛,安定区采取了果断的治理措施。近期,区有关部门关闭了42家生产能力在500吨以下,排污严重的小型淀粉加工企业,24家企业被要求限期整改。同时,国土、工商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对年生产能力100吨以下的小型淀粉加工企业,项目不审批,建设不供地,资金不扶持。

  临洮县是传统的洋芋种植区,洋芋产业起步早,分布范围广。在全县水川区和山坪区乡镇有280多家小型淀粉加工户,全部没有安装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生产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对东峪沟、大碧河、峡口沟、电厂渠等区域河段造成了污染,洮河水系呈现恶化迹象。

  2004年底开始,临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取缔关闭了196户非法洋芋加工户,大型企业配备治污设施,个体加工户开挖了三级沉淀池。

  2006年洋芋上市之前,要求全县洋芋淀粉加工企业必须全部实现规模生产和排污达标,年产能力达不到5000吨的一律依法取缔。秦安县今年取缔了18户粉坊,渭源县关闭4户小淀粉加工企业后,帮助每户企业获得银行贷款5万元,转产水泥制品,以弥补企业损失。

  然而,在有些地方,淀粉加工企业的污染问题,并没有引起当地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有机污染无害”“零散加工户没有污染”等观点,仍然不时在一些材料和言谈中流露出来。对于辖区内存在的淀粉加工企业污染问题,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避而不谈。

  环保发展期待“双赢”11月10日上午,陇原环保世纪行“追踪水污染”记者团来到秦安县叶堡乡。这里是传统的粉条加工地,相传已有200多年的传统。自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生产以来,长期保持小作坊、粗放型、小规模形式。目前,共有33家粉坊,从业人员600多人,每户粉坊的年产量为225吨,小粉坊年总产值2227.5万元,年上缴税费14.7万元。

  在叶堡乡,粉条加工业一片繁忙景象。粉坊里,工人正忙着磨淀粉、下粉、捞粉条、晾粉条。拉运洋芋和粉条的车辆来来往往。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粉坊的老板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强调的是自家的粉条质量如何好,销售到那些地区,对于粉条生产造成的污染,他始终认为,粉条生产不会产生污染。

  20多年来,叶堡乡的粉条加工,从最开始的七八十家,到如今的33家,一直以家庭作坊形式发展生产,设备工艺落后,大部分使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加工设备,按照国家标准,这里生产的淀粉是二三级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为争取客户,粉坊竟相抬高洋芋收购价,压低产品销售价,致使产品长期处于低级发展阶段,无注册商标、无品牌,无包装,加工利润越来越低,导致质量下降,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大部分粉坊连维持生存都成问题,根本谈不到上马治污设施。

  叶堡乡粉坊集中的区域,也是秦安县水源保护区所在地。为保护水源地环境,县乡政府决定,将结合小城镇建设,建立工业小区,创办淀粉加工龙头企业,把现存的粉坊统一搬迁到工业区,实行污水循环利用和集中处理,减少对葫芦河的污染。引导粉坊加工向规模化、多元化、高品质发展。

  对相对贫困的陇中地区来说,洋芋产业是符合当地资源实际,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洋芋产业要加快发展,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发展洋芋产业和环境保护,能不能实现双赢共促呢?一些企业的做法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位于临洮县的甘肃兴达淀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建于1995年,污水处理设施按照当时的条件和要求而建,污水处理无法达到现行标准。在企业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公司因地制宜,投资65.8万元建成三级沉淀池、安装了消沫泵和管道过滤器等设施,工艺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排入县城污水处理系统。临洮县污水处理厂负责人介绍说:“淀粉厂产生的污水,富含培养细菌的养分,对净化污水很有帮助。”在陇西和临洮县,我们看到了两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淀粉加工设备,分别来自德国和荷兰。配备了环保设施,处理水平是国内最先进的。淀粉生产中产生的工艺水,经过综合处理,完全达到冲洗水标准,被再次循环利用。

  先进的工艺,带来的是高产出,高质量。传统的粉坊,产出1斤淀粉要消耗13斤洋芋;国内普遍水平的大型企业,产出比是1:7左右;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这一比例是1:5,而且产品质量能够达到国际一流,销售价格大大高于国内同类产品。

  采访中记者获悉,陇西县有一家淀粉厂,因业主另建新厂,曾联系过出让他人,虽然设备在国内不算落后,但就是因为环保设施不过关,几番谈判无人接手。

  对于陇中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说,环保与否成为洋芋产业的“市场准入证”,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