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岸城巿新一波人才迁徙潮(台海瞭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05: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上海凝聚民族活力

  台湾《远见》杂志最新一期的文章指出,敏感的政治关系,羁绊不了积极冲刺事业版图的台湾企业家和专业经理人,他们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大中华经济圈的每个城市,到处为家。

  香港林麦国际集团董事长王禄訚,生长在台湾,创业在台湾,公司在香港上市,全世界到处跑的他,还抽空到北京大学进修EMBA;高盛证券台北分公司总裁余佩佩人在台湾,先生在香港,父亲在上海,中秋节三人相约在上海过节。

  对这群活跃的台湾企业家和经理人而言,整个大中华经济圈都是他们的舞台。对这个区域的每个城市而言,如果他们无法经营出城市的优势,人才随时都会调头离开。

  “人才是城市竞争力的一环。”台北市长马英九指出。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往往会吸引许多人才主动来投靠,例如上海是目前大中华经济圈内最大的人才吸石;企图心强的城市也会想办法吸引更多的人才,例如澳门开放投资移民,最低投资门槛是150万元人民币,但一定要大专毕业,希望进来的移民是高素质的人才。“可是我们连大陆的科技人才都进不来,怎么竞争?”马英九叹口气说。

  “看看猎头公司都往大陆去发展,就知道人才往哪里流了。”港澳台同乡会前会长王干麟说。

  大都市必然是移民城市,移民是推动都市发展的动力。25岁的夏杨来自湖北,18岁就来北京工作,她说北京的生命力在“北漂一族”,所谓“北漂族”是北京人对外地来京打工人群的一种称呼。

  “北京和上海的发展,是聚集全民族的活力。”长居上海的建筑师登琨艳也这么说。

  ■两岸薪资差距快速拉近

  在上海,估计有50万台商及眷属,有6万日本人,还有许多香港人、海外华人,再加上其他外国人,外来人口大约在百余万人,几乎是台北市1/3的人口数。他们不是已迁居上海,就是像候鸟般往返上海和故乡,算是广义的“上海人”。

  台湾最早去大陆发展的是个人和中小企业;第二批是大企业;第三批是台籍干部、技术人员;第四批是专业人士;最新的一批是“台创人员”。登琨艳表示。“台创”是指创意含量高的人才,例如工业设计、行销和流行音乐等,这批人是目前在大陆最具有竞争力的台湾人。

  在大陆的零售服务业里,台籍干部也是闪亮的族群。很多大陆百货公司的高级干部用的是台湾人,出身自台湾的家乐福、万客隆、太平洋百货的一批干部,可说是大陆早期发展零售市场的种子部队。

  大陆高层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不少上海外商保险公司的负责人也都是来自台湾地区,如果台湾当局开放银行业赴大陆投资政策,台湾“国际寿险管理协会大中华区”主席乔培伟预估,5年内将有更多台湾的金融人才流向大陆。

  薪资差距的快速拉近,可能让台湾在这场人才板块挪移的变局中,更无招架之力。

  现在大陆提供专业人才的待遇愈来愈高。王禄訚在大陆的分公司招募当地名校MBA毕业生,起薪1.2万元到1.5万元人民币,比台湾岛内名校如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的毕业生待遇还高。

  “中国大陆的薪资待遇未来一定会普遍赶上、甚至超越台湾。”王禄訚说。

  ■“老朋友都跑去大陆了”

  由于台湾的个人收入一直在原地踏步,相对大陆的薪资快速上涨,高阶经理人也变得进退维谷。

  台湾威盛大陆区行政长徐涛12年前到北京工作时,收入高过大陆同级的专业经理人不止10倍;但现在,比起大陆大型外资或民营企业同样的职位,徐涛的薪水已经不算高了。“这样变得很尴尬,回台湾去,人家觉得你很高薪,但在这里跟人家比,却是一天比一天差。这种情况,你还不能向老板说。”他苦笑地摇着头说。

  北京豆豆厨食品公司董事长罗清屏初到北京时,对北京冬冷夏热的气候很不适应,也常感到孤独,但事业蒸蒸日上,弥补了生活上的孤寂。从创业初期一个月来大陆一周,逐渐加长到每个月两周,到现在一个月只有一周在台湾,他有心理准备,未来可能采用大陆留两个月、台湾一个月的模式,“我已下定决心,长期留在中国大陆发展。”他说。

  徐涛认为,自己在5年之内要离开大陆这个舞台的可能性不大。在上海得到更大发挥空间的登琨艳更肯定地说,未来绝不会在台北终老。52岁的王干麟说,1970年代很多去香港发展的台湾人,在退休时都会跑回台湾;但现在他回台湾却发现,很多在台湾的老朋友都跑去大陆了。

  对于以上种种现象,《远见》杂志的文章认为,大陆目前普遍缺少管理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这种现象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加上大陆就业机会多,专业人员的流动率很高,说中文都可以通的大中华经济圈,未来的移民流动将更加快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22日第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