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用锅铲刨出女儿求学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08:19 南京晨报

  “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父亲猫着腰跪在地上,用小铲子一寸寸刨开那一亩多荒地时的身影,还有他写下的言真意切的公开信,我是怎么也不能忘记的!”11月19日上午,徐州医学院朝南的教室里,18岁的大一新生沈亚岚透过落地排窗,望着外面洒满阳光的草坪,想起了父亲,泪流满面。3个多月前,淮安市盱眙县旧铺镇大朋村,54岁的沈厚国收到了二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如何才能凑足女儿的学杂费成了家里的难题。最后,沈厚国决定开垦小学后那块一亩多的荒地,“一亩多地一年种两茬庄稼,能赚300来块钱

,足够女儿一个月的生活费。”女儿入学后,沈厚国写下了名为《学生家长致徐州医学院领导的公开信———用锅铲开出的一亩多荒地》,11月17日,沈厚国的公开信全文刊登在《新华日报》A2版头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沈厚国写给女儿学校的公开信

  陈书记、吴院长及院党委会、校委会的各位领导:

  在没征得二女儿沈亚岚同意的情况下,今天我冒昧地给贵校两委会的领导写去这封公开信,想就贵校正在对其在校大学生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再提供一些素材和谈点个人的肤浅看法,恳请各位领导不要见笑!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沈亚在南师大读大四,二女儿沈亚岚在贵校读大一,承载着两位大学生昂贵的上学费用,对于一位1300多元月薪的小学教师,而且亚岚的妈妈没有工作,经济的拮据是可想而知的。

  今年暑期,为了能再增加一点收入,经领导同意,我们老两口决定把学校已用不上的一块操场开出来种庄稼。8月9日一早,也就是亚岚接到贵校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我们开始破土动锹。那是农历七月初头,真可谓骄阳似火,加之学校四周的围墙挡风,不要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了,就是坐在屋里,不开电风扇,浑身都是汗水淋淋。

  两个女儿多次劝我们放弃开垦,但我们老两口执意不肯。要知道,一亩地一年种两茬庄稼,估算也能赚上300来块钱,足够一个女儿一个月的生活费。两个女儿相继入学后,我们老两口继续不停地干。今天,这一亩多荒地终于开垦结束。这就是我所说的“锅铲开出的一亩多荒地”。这一亩多荒地挖出的碎砖、碎石、碎瓦片足有4万斤。要知道,这4万斤的碎砖、碎石、碎瓦片究竟流淌了我们老两口多少汗水,那真是无法计算!

  说这些给各位领导听,到底是何用意呢?用过去的话说,这是在给亚岚她们这些下一代“忆苦思甜”!我是想要我们的孩子们记住:你们在校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你们决不可以大手大脚,更不能奢侈浪费!而这样的后生也还是大有人在的!(有删节)沈亚岚家长:沈厚国呈上2005年10月10日(夜于灯下)

  无奈开荒为女儿凑生活费

  11月18日,一个晴朗的上午,沈厚国蹲坐在田埂上眼睛眯成了线:“这些天雨水好,见着麦子长。就想着它们早些熟了,孩子的伙食费就不愁了。”说着沈厚国从屋里捧出一个麻袋,里面装着几十只婴儿手掌大小的锅铲,铲子上布满划痕和缺口。“本来都是很大的锅铲,刨这荒地都磨成这点大小了。”沈厚国笑着说。

  3个多月前,眼前这片庄稼地还是荒地,到处是碎砖破瓦。得知二女儿沈亚岚考上大学,沈厚国开始为女儿的学费焦虑。“幸亏学校帮忙,让我在这废弃的操场上种上庄稼,好歹贴补点家用。”沈厚国说,刚开始一点信心都没有,不但两个女儿反对,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也总是念叨,让他不要冲动。有几次,看着沈厚国独自拿着小铲子走向荒地,80多岁的老父亲就撑着从床上下来,扶着墙壁挪着步子跟在儿子身后,喉管中不时发出“呃 呃 呃 ”的沙哑声,竭力拉住年过半百的儿子的手。沈厚国说,他完全明白老父亲的心思,“不想让家里再病倒一个,上趟医院要花掉几茬庄稼地的收成,划不来。”

  看着丈夫每天都站在荒地前发好一阵呆,妻子徐宣珍心里很难受,她常会伏在丈夫肩膀上,轻轻地说:“老头子,我和你一起干。我头昏病现在好多了,你要是真有决心翻开这片地,我还能帮上忙。”但沈厚国心里清楚,真要刨起地来,妻子的身体是扛不住的。沈厚国说:“8月8日,女儿的录取通知书正式寄到家里,不能再犹豫了,我决定开垦荒地!”

  艰辛一亩地刨出4万斤碎砖

  18日下午,沈厚国带着记者绕过长着麦苗的一亩多地,他爬上一座碎石破瓦堆成的小山,大声地说:“你看,这些都是从地里刨出来的,这只是一部分。”在后来沈厚国写给女儿和徐州医学院的公开信中,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这块700多平方米的操场,多年来未曾动过一锹,结实得像块石头,一锹下去,一道白痕,加之碎砖头、碎石头、碎瓦片,铁锹难入土。我们只好用大锹先铲去表面土层,再用铁锅铲撬起那不成形、不规则的一个个而不是一块块碎砖、碎石、碎瓦片,至少有300平方米的原老校舍的屋基,挖不到一平方米就得抬走100多斤的碎砖、碎石、碎瓦片。当时正逢沈亚、亚岚两女儿在家,她们姐妹俩也被‘请’来参战,用亚岚的话说,这是‘愚公移山,改造中国!’除我正患食道癌的老父亲外,一家4口大会战。每天早上我们老两口4点多钟开始‘战斗’,两个女儿6点钟左右开始参战,9点钟左右歇凉吃早饭,下午5点钟左右又继续战斗。就这样一直干到公历近8月底,700多平方米的操场还没开垦出来,一把老大的新锅铲已成了‘小不点’。”

  “两个女儿多次劝我们放弃开垦,但我们老两口执意不肯。要知道,一亩地一年种两茬庄稼,估算也能赚上300来块钱,足够一个女儿一个月的生活费。我们老两口继续不停地干,10月10日,这一亩多荒地终于开垦结束。这就是我所说的‘锅铲开出的一亩多荒地’。这一亩多荒地挖出的碎砖、碎石、碎瓦片足有4万斤。要知道,这4万斤的碎砖、碎石、碎瓦片究竟流淌了我们老两口多少汗水,那真是无法计算!”沈厚国回忆当时的情景,眼圈红红的。

  难过家里穷女儿留了一级

  荒地刨开了,麦苗种下了,女儿也去徐州上学了。沈厚国每天除了教书外,全部的时间都扑在了那一亩多庄稼地里。在沈厚国3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他先后获得了六次县优秀教师铜质奖章,还获得了全县惟一的全国优秀小学教师的光荣称号。

  作为一名老师,沈厚国问心无愧,但作为一名父亲,他却有太多的遗憾。他说:“两个女儿都很聪明,尤其是二女儿,小学、初中时成绩都很好,还记得小升初考试那会儿,二丫头考了全县惟一一个数学满分,好几位老师都夸呢!”说着话,沈厚国突然沉默了。“女儿成绩这么好,小学毕业前还留了一级,都是因为家里穷。”他解释说,女儿沈亚岚的小学是在村里上的,学费很低,家里承担起来还算轻松,但初中要到县城里去上,花销就大了,家里实在没钱,只好让女儿留了一级。

  为了不让孩子再有遗憾,沈厚国和妻子徐宣珍在家的生活过得更加节俭了。20年前买的一辆“长征”自行车,现在修了又修,补了又补;为了供两个女儿读书,他们老两口留守在家,只要不来亲友,从来舍不得买一斤豆腐;课余时间还去捡一些学生丢弃的塑料瓶卖钱。

  不堪供大女儿上学卖了房子

  沈厚国和妻子,还有80多岁病重的老父亲,住在小学校园里两间十几个平米的小屋子里。时近初冬,床上还挂着一顶破旧的蚊帐。屋子朝南的窗户,没有窗帘,几块玻璃上,交叉着几道裂缝。家中的地面,铺着一层大小不一的碎砖块,显出焦黄的颜色。沈厚国不好意思地说,这些铺地的碎砖,都是他和妻子从附近的一家砖窑场里捡来的废品。“本来屋子里面都是泥土地,一到雨天就返潮,湿湿滑滑的,老父亲身体不好,偶尔下地走走,一不小心就要摔跤,后来就铺上了砖块。省下了不少钱,也顾不上人家笑话了……”妻子徐宣珍在一旁说。

  沈厚国说,其实他的家本来不在这小学里的,“有更大一点的房子,2001年的时候,为了大女儿上大学,就卖掉了,换了6000元。”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相邻的张维村,沈的老屋子就在这里。站在自己的老屋子前,沈久久不语,一旁妻子徐宣珍说:“好久没有来了,怪难受的!”

  回忆几年前的另一封公开信

  女儿在外上大学,做父亲的总有点担心,沈厚国说:“孩子很聪明,但是还小,有时候会贪玩,还得盯着,不能放松啊。徐州距盱眙几百公里,来去一回要近百元车费,没有钱经常去跑。”沈厚国决定,写一封公开信给女儿的学校,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来让老师知道了能更多地关心女儿,二来也可以让与女儿同龄的大学生们知道父辈们在家节衣缩食的不易。“这信我前后写了好几遍,每句话都斟酌着,得把事情说清楚,不能有错字病句,让人家笑话。”沈厚国说。

  沈转身从箱子里翻出几张信纸和一份过期的《淮安日报》,回忆说,这次写给徐州医学院的公开信的灵感来自于几年前。女儿高二时,住在县里的学校宿舍,“有点天高皇帝远,丫头就看起了武侠小说,成绩就下来了,我急啊,那时候就写了一封信给她,后来发表在淮安日报上了。丫头看了信,不再胡来了。”

  在他那封写于女儿上高二时候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农村的孩子,父母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所挣的几个血汗钱,对于念高中、念大学孩子的费用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爸爸是个穷教书匠,一年所挣的工资总额,一分钱都不花,还不够你姐姐的一年上学费用,如果你读书再不能一心一意,真正是寒了父母的心……”

  反响父亲来信感动校领导

  在沈厚国写给徐州医学院的公开信中写道:“……还想建议校领导,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馒头、一张煎饼、一勺稀饭抓起,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强化艰苦奋斗教育,进一步强化学习目的性教育,因为这些在校的少男少女虽是大学生,但毕竟还是孩子,树苗应该趁小育,响鼓必须重锤擂!我坚信:这些毛娃娃在贵校这块育人园地里肯定能走得出,打得响,将来都能成长为受人欢迎的好医生,好护士!”

  沈亚岚说,收到公开信当晚11点多,徐州医学院的党委书记陈贵州特地拨通了远在盱眙的沈厚国家中的电话。“在电话中,陈书记向我爸爸表示衷心感谢!学校领导一致认为,我爸爸的这封信是对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一份难得的好教材,因此在全校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活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