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国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09:20 云南日报

  新华社青岛11月21日电(记者苏万明)记者从中科院海洋所获悉,中国科学院创新重大项目“中国近海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日前通过由山东省科技厅组织并主持的成果鉴定。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这一成果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上有诸多突破,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课题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宋金明承担完成的。课题组在提出“自

然粒度下的形态研究”新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近海沉积物生源要素的形态及其生态学功能,首次定量揭示了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沉积物中碳、氮、磷、硅(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盐)的形态及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在渤海,沉积物中可参与潜在可循环的氮、磷、硅分别占其总量的30.8%、19.2%和0.12%;在黄海,首次获得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粒度结构,发现粗粒度沉积物中氮的分解速率远高于细颗粒度沉积物,其沉积物可提供其新生产力所需氮的6.54%-12.03%, 发现硅在沉积物中积累是造成胶州湾浮游植物生长硅限制的主要原因。在珠江口,发现人类活动是造成这一海域沉积物中无机氮积聚的主要原因,且氮从沉积物向海水扩散的量在河口区远高于远海区。

  课题组通过对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营养动力学的研究,首次发现了珊瑚中的虫黄藻可“奢侈消费”营养盐的新规律,提出了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的高生产力主要是依靠其系统内部快速而高效的再生循环过程维持的,营养盐的原位快速再生是珊瑚礁营养盐的主要来源,化学物质的垂直转移主要靠生物过程来完成。

  研究还发现,春季和冬季黄海、渤海、东海皆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据测量目前已达到1369万吨/年),夏季皆为二氧化碳的源,通过海-气界面而垂直向下转移的碳在长江口仅有13%形成沉积物而被埋藏;胶州湾为大气二氧化碳的弱源,且源强度有增加的趋势。科研人员还首次将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分为不同的形态,估算了它们对海洋碳循环的可能贡献,发现沉积物中HC1相无机碳可能是被长期埋藏的主要形态,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最终归宿。

  宋金明说,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它是目前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基础、核心和根本所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