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扩大内需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惟一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09:21 南方日报

  声音

  邓聿文

  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在“中国经济观察秋季报告”上,重提用新农村运动缓解可能即将来临的通货紧缩。不仅仅是林毅夫,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很多经济学者在解读全会提出

的“新农村建设”时,首先想到的也是把农村作为走出当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的突破口。经济学者从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偏好出发,把目光更多地锁定在如何利用新农村建设缓解内需不足的矛盾上,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决策者则不能局限于此,不能把缓解通缩、启动内需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

  尽管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是内需不足,而据有关统计,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6%的村子还没有电话;1%的乡镇没有卫生院;60%以上的县没有标准的污水处理场等。也就是说,仅仅解决这些问题对启动内需就功莫大焉。但是,新农村建设有着比这更广泛的内容。从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来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所谓新农村的“新”,就体现在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上。

  即使从农民增收来说,虽然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但应看到,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无论从事农业还是外出务工,农民获得收入的增长空间都十分有限。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未必能同速增长,农民相对收入水平还有可能进一步下降。从而,由农村来承担缓解通缩、启动消费和需求的重任,事实上是不可承受之重。

  由此来看,林毅夫提出增加中央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的建议虽然不错,有“一石数鸟”之效,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将农村作为消化城市过剩生产能力的工具,鼓励农民消费,在农民收入不能得到大幅度改善以及在教育、医疗还存在高收费的前提下,这只会加剧农民收入与支出的矛盾,对农村的发展实为不利。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长远而言,要建设和谐的新农村,主要是要解决农民和国家的关系,农民和干部的关系。这就不单单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的,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

  摘自《学习时报》2005.11.14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