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再放一次,尼克劳斯·施罗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19:44 人民网

  

再放一次,尼克劳斯·施罗德!

  尼克劳斯·施罗德不是大师,不是明星,他只是一个给报社写字,给出版社写字,给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写字的人,他的字很多是关于电影的。他的这本《50经典电影》引起了我瞩目,本来我对这种集锦性的普及读物有很强的免疫能力,但是这本还是让我感到有些兴奋。因为这本书显现了一个系统,一个植根在相当严谨的电影文化传统土壤上的系统,相比

较而言,国内很多集锦式的东西的随意和浅薄就让人感到汗颜了。

  我一直认为对于历史的最终理解、把握和占有都是个人性的,也就是历史最终只是伴随着一个个体生命的长成的沉积物,所以一个伟大的作家可以在自己的“影响的焦虑”下构成了自己的一部文学史,历史最终是个体史。戈达尔也就可以做他的《电影史》,但是他说电影史是复数的,这说明在构成自己的电影史的时候,要尽可能知道电影的整个图景,要知道完整电影的发生史。这是说,个人生长和土壤的贫瘠还是有深刻关联的,大视域里的独特视角和井中之蛙是两回事情。当然,任何“完整电影”都是一种“神话”,尼克劳斯·施罗德的《50经典电影》也不可能是的完整电影图景的缩略图,它有着很明显的西方倾向,虽然作者在前言中提及没有收入印度老一代大师雷伊的《孤独的妻子》和中国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而且就此有道歉的意识,但是这部作品还是过于“西方世界”了,非西方作品只有黑泽明的《罗声门》和大岛渚的《感官世界》。但是,我们在忽略这个偏狭之后,却见出作者的“公允”。这个“公允”是对中国大多数影迷的偏食症和偏执症良好的矫正。

  在这部《50经典电影》真的是部部经典,虽然同样的年代你肯定会选出另外的经典,但是施罗德挑选的这部绝对也是不容置疑的。这里面的选择有些让我出意外的地方,就是说让我感觉到自己偏狭的地方——比如,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但是你想想在整个电影史中怎么能不安排一部动画片呢?再比如,1982年入选的是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这是一部在公映当年反映平淡,而如今成为科幻电影的一种里程碑的作品。施罗德放弃了《星球大战》,而选择《银翼杀手》,可以说是选择了电影史中的某种“警觉”,因为斯科特的世界和卢卡斯的世界相比要悲观得多。其实,我最兴奋地是作者选择朗兹曼的《浩劫》作为本书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犹太导演从1974-1985年间制作了这部纪录片史上的经典杰作,这也是关于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这部书从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开始,开始始于种族歧视,这本书到朗兹曼的《浩劫》终结,终结于对种族灭绝的控诉,但是作者在这部电影的附属资料上提醒我们:“1974年,在《浩劫》之后,朗兹曼还执导了另外一部反映犹太人的影片《塔萨尔》。该片讲述了以色列军队反抗阿拉伯统治的故事,并因为过分宣扬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而受到各方的批评。”这个没有终结的终结,让我们的思考走向电影之外,或许让我们了解到作者给纪录片相当分量的原因。有意思的是,施罗德是位德国人。

  当一个影迷面对尼克劳斯·施罗德的《50经典电影》,绝对不会是面对个人的呓语和私情。本书从选择的片目到每篇评论的写作都没有那些泛酸的私语和犯困的重复,而是让你面对一种传统,一种关于电影评价体系的“政治正确”的严肃的主张,所以在这里面我相信本书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影迷甚至电影从业人员来说,都能在阅读中找到“陌生的领域”,这种陌生感正是我们的电影文化的狭隘和贫血的症候。面对这部书的中文版的时候,我觉得一个影迷还应该感谢这部书的出版者不惜重金购买了原书的配图,让我们可以看得很多珍贵图片。

  施罗德在本书的前言中引用了《卡萨布兰卡》的经典台词“再弹一遍,山姆!”,作为影迷的我,愿意对对施罗德说,“playastimegoesby”,因为我也是一位贫血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