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能源危机下的年度人物评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15:16 人民网

  我在一篇有关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文章中提到,在中国要找个“创新权重”能达到40%标准的年度人物,是很难很难的事。技术创新如此,制度创新更如此。

  我赞同潘洪琪此前的评说,任何评选要树立权威,不但价值取向要坚定,标准也不宜变来变去。诺贝尔奖影响如此深远,盖缘于此。

  此外,从形式上看,不同的评选从过程到揭晓,也需要相适应氛围。我对央视评选的揭晓方式――大铺“红地毯”,搞得有如奥斯卡颁奖就深深不以为然。这种手段,营造喜庆的气氛有余,对评选的意图揭示却无好处。以吴敬琏当选年度人物为例,当吴敬琏笑容满面地步行在红地毯的时候,那场面让我想到的不是他的成就,而是我确信七千万股民(当时的数字)的命运能否转运与这场面的关联可能很小。

  这也是我曾提出的“元问题”──为什么要“评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意思。或许只有对这个根本问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才可能消除至少在形式感上消除这种不对味的感受。

  这次央视方面就有关这次评选的方式改变是否是学“超女”予以否认。我以为,央视方面有着更需要解释的内容,而不是这个。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太多难题。年度人物评选,需要的不是奥斯卡式的热闹和奢华,更应该是能代表或者在某个方面能代表上一年度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或者这个人物能代表某个重大变化出现的信号。从这个视角出发,考察2005年中国经济可以发现哪些重大问题表面化了、白热化了,或者哪些曾经表面化白热化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那么发现其中有代表性的年度人物,恐怕就实际得多。所以,如果要具体谈论“2005的年度人物”的人选,审视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为最令公众瞩目的问题是比较合适的切入点。

  比如,自2003年中国能源危机表面化后,情形日益紧张,这显然是今年大力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根本原因;提倡大力发展再生能源的技术、甚至建筑领域也出现了提出相应的“节能型建筑”一说。同时,以严重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掠夺性开发也成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极为严重的问题。记性稍好的话,就知道“节能”与“环保”这两个关键词以及重大的论战此起彼伏,几乎贯穿了整个2005年。记性更好一些的话,那么还应该想起很多年前《谁来养活中国》这样的与整个中国是否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章。

  回视2005年,可以发现2月28日是个重要的日子。这天,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三十三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这部法律生效之时是2006年1月1日。如果可以把《再生能源法》视为一个“制度创新”,并且是缓解中国能源危机、减轻环保压力的重大信号,如果它有可能成为在高耗低效之路狂奔了20多年的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那么作为《可再生能源法》最早的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呼吁者和参与制定者之一的黄鸣,或许就是值得关注的人选。

  的确,无论从产业的规模和媒体知名度上讲,从事太阳能利用产业开发的黄鸣至今都算不上公众人物,但他在推动“再生能源法”立法的过程中却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却有必要令眼相看。2003年3月,黄鸣联合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56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交能源法议案,后列席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能源法草案提出了重要修改建议。同时他还上百次借助新闻发布会、大学讲座、百城环保科普展等形式为可再生能源法普及奔走呼吁。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成了中国立法速度最快、支持率最高的一部法律。此外,有资料表明,黄鸣旗下的产业皇明太阳能集团,累计推广太阳能800万m2,相当于整个欧盟7-8年、整个北美16-18年的推广总量。05年推广太阳能将达到200万m2,相当于整个欧盟的两倍、北美的四倍。皇明推广的太阳能产品累计为国家节煤1000多万吨,减少相应煤污染排放量500多万吨┉┉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面临得更多的是严峻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以为它更需要选出的是那种能代表未来发展趋势,或者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种趋势的人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