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汕头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初显成效 经济列车快速稳健行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10:14 大华网

  核心提示:

  去年来,围绕将汕头建成粤东乃至沿海经济强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全市上下坚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贯彻实施“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强化管理、提升素质”的总体要求,并按照“立足当前,考虑长远,凝聚人心,组织突破”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

  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的系列战略决策完全符合汕头的市情、民情,充分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莅汕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等领导同志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这些战略决策已初显成效,在新的起跑线上,全市经济实现了较快恢复性增长,形成三个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良好态势。汕头正呈现稳定发展的新局面,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前年来汕头时,我说汕头是‘走出了谷底’,去年我说是‘进入新的起跑线’,那么这次我认为,汕头是‘呈现稳定发展的新局面,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汕头励精图治取得的显著成绩,得到了三次莅汕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充分肯定。

  为贯彻落实张德江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创造性地提出“立足当前、考虑长远、凝聚人心、组织突破”的工作思路,踏实谋划未来,励精图治发展。目前,这些系列重要战略决策已初显成效,全市经济实现了较快恢复性增长。

  下苦功夫组织工业突破

  没有工业做支撑,汕头的经济发展不起来。振兴工业,是振兴汕头经济的希望所在,是拉动农业、支撑商贸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我市把下苦功夫大办工业作为重要突破来抓。

  民营企业是推动汕头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我市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规模较大、品牌响、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的跟踪服务,引导他们加大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投入,扶持他们做大做强,逐步培育优势的产业集群。我市不断完善工业园区配套建设,推动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工业集约化发展;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全市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发展壮大纺织服装、工艺玩具、电子信息、化工塑料、食品医药、机械装备、印刷包装和音像材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的带动效应,提高“汕货”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和港口资源,积极引进大的工业项目,重点发展电力工业、石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逐步改变我市工业结构偏轻的问题,提升工业整体实力。

  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初见成效。去年,汕头的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得到保持,今年1至10月份,我市的工业总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明显提高,规模经济特征显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14家,完成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现,支柱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八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成以上。

  抓住机遇营造投资乐土

  就在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之时,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东西两翼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园区转移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省政府还正式印发了《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指出,到2010年,我省将投资1800亿元用以发展交通、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其中东翼940亿元,西翼850亿元。规划拟重点发展东西两翼临海工业,尤其是石化、钢铁工业。东翼以汕头为龙头,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海洋资源性产品精深加工、能源工业和滨海旅游。

  中央、省各级对汕头的关心和支持,极大地鼓励了全市人民在更高层次上谋划汕头未来,努力寻求跨越式发展的决心。机遇面前时不我待。为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和腹地,考虑长远,立足当前,汕头决定加快三条经济带的规划建设步伐。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等三条经济带的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建设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海内外不少企业界人士、投资者都对此表示出了浓厚兴趣。

  良好的发展前景,务实的发展思路,完善的投资环境,以及诚恳的合作意愿,深深地打动了许多外来投资者、创业者。伴随着一大批企业来汕投资兴办实业,资金、技术、人才,以及新文化、新理念也如滚滚洪流般涌聚聚汕头,给汕头这片投资热土带来了喜人的新气象,也形成推动汕头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力量。本月12日,由英国威尔信(汕头保税区)动力设备有限公司在汕头保税区投资兴建的现代化大型仓储加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英国威尔信公司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柴油发电机成套企业。威尔信(汕头保税区)动力设备有限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公司业务量不断扩大,并逐步从物流分拨向物流、加工装配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威尔信公司在汕投资兴业的信心大大增强,亚太地区总部也因此迁入汕头。目前公司正进行二期工程论证,准备再购地100亩,兴建装配车间和新产品研发中心,计划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勇于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作为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汕头曾凭借敢闯敢冒、艰苦创业的精神,硬是在一片荒滩上,建设起一个繁荣的社会主义特区。如今,特区优惠政策虽已淡化,但是敢闯敢冒的创新精神却积淀下来。近两年来,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投资环境的优化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加快了建设沿海经济强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步伐。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我市大胆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和规范企业股份制改造,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推进依法行政。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对城市执法队伍的教育和监督,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我市下大力气在机关效能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汕头海关等5个试点单位抓住重点环节,积极探索提高机关效能的有效途径,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单位突破各种陈规陋习,制订各种便民利民措施,压缩办事时限,落实办事承诺。从制度建设入手,逐步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形成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先行的工作模式,为全市其他机关单位提供了成功经验。为从根本上加强监督工作,市委、市政府还决定,设立专门的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协调或直接受理机关效能问题的投诉,并配套出台了《汕头市机关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机关效能的创新性建设,为优化投资软环境,加快汕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汕头

  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社会发展转型,要重新创造辉煌,汕头亟需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文化,以获取巨大的精神动力。弘扬和实践“汕头精神”、开展全民读书活动月等系列活动,为汕头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文动力,为构建和谐汕头注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推进文化大市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竞争能力。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经济。提炼和实践“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引导全市人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承办第十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第二十届全球华人篮球邀请赛等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全民读书活动月活动,组织潮剧优秀剧目赴省展演。进一步完善区域和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新增一批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改建扩建一批校舍,有效缓解中小学“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实施“六大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巩固和发展双拥工作的成果,继续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系列举措有效地提升了我市的文化品位、文明程度,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市民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

  我市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作为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抓紧抓好。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为载体,认真解决关系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培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统筹城乡就业取得新进展。实行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抓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的落实,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推进农村改水工程建设,缓解农民饮水困难。继续清理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清理和解决拖欠建设工程款、拖欠农民征地补偿金、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我市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特别是“两抢两盗”和暴力性犯罪,积极防范和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对利用“六合彩”赌博、吸毒贩毒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加大力度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市场经济秩序更加规范。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等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突出问题,认真做好排查调处,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处置,强化人民调解工作,不安定因素明显减少,社会比较稳定。本报记者蔡毓生

  看点:

  强筋壮骨:

  工业经济亮点纷呈

  继去年我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之后,今年头10个月,我市又实现工业总产值1063.77亿元,增长13.3%。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全市民营工业产值今年预计达到1005亿元,约占全部工业总产值8成。

  对汕头工业近两年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市经贸局长周勤宜深有感触。他认为,我市工业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组织经济突破的新思路、新举措。汕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振兴工业经济作为组织经济突破的第一要务,相继出台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创立名牌产品和扶持工业龙头企业等政策措施,在我市形成了实施工业强市的共识。

  近年来,我市工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中小企业规模壮大,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到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4家,比2000年增加了540家,一批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宜华集团和东方印刷2家民营企业进入了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有50家民营企业成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其中总资产超亿元的约30家。

  第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企业竞争力提升。从2000年以来,全市共核准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03项,技术创新项目53项,计划投资约95亿元。全市形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机械装备、化工塑料、工艺玩具、包装印刷、音像材料等八大支柱产业,2004年,8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约77%,比2001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第三,名牌效应成果显著,汕货知名度提高。目前,全市已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名牌产品8个,省著名商标72件、省名牌产品50个,市宣传推介名牌产品90个、国内区域性品牌7个。最近,我市还被授予“2005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

  第四,产业集群发展快速,规模经济逐步形成。2000年,市政府授予了12个镇18个村为“一镇一支柱,一村一产品”生产基地称号。到目前,全市已有各类工业产业集群31个,集聚企业8223家,从业人数4万余人,2004年完成工业产值5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6.7%。本报记者蔡毓生

  三条经济带:提升城市品位

  按照大汕头的理念,我市着力规划建设关系到汕头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等“三条经济带”,并抓紧调整和完善市政规划,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品位。目前,深汕高速公路以北工业经济带和东部城市经济带的规划已初见成果,其中作为东部城市经济带的切入点,韩江新津河及外砂河河口治理开发工程正抓紧深化工程规划、布置与设计方案的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三条经济带”包括深汕高速公路以北的工业经济带、海滨路———海湾大桥东延至澄海———莱芜的“东部城市经济带”以及南滨路西延工程。其中,深汕高速公路以北的工业经济带的规划近30平方公里,将形成工业经济走廊,成为潮阳、潮南发展和招商引资的桥头堡,带动潮南陈沙公路旁的园区、潮阳的开发实验区以及其它园区的簇团式发展。海滨路———海湾大桥东延至澄海———莱芜的“东部城市经济带”为堤路结合的经济带,既是一条高标准的防洪抗灾堤,也是高档次、高水平的市政大道,建成后将成为亮丽的生态城市景观带,促进汕头市区向东推移,并将为城市发展提供面积达14.37平方公里的宝贵的土地资源,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的发展。该经济带预计投资逾50亿元,实施后将带动上千亿元的基本建设。经濠江、潮阳、潮南的南滨路西延工程则是一个高新技术簇团、城市簇团,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该经济带将可再造90至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实现簇团式发展。三条经济带的规划均有各自的定位,将与整个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市政公路、高速公路相衔接,与周边区的规划相衔接,力争建成为经济带、发展带、景观带。

  按照规划,深汕高速公路潮阳、潮南路段以北的工业经济带将规划建设成为汕头特别是潮阳、潮南发展临港工业、先进工业、制造业和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带动潮阳、潮南二区的发展,促进全市工业发展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带动潮阳、潮南二区的城镇化水平,促进农业人口向工业园区集聚,向城镇转移。目前,以工业经济带的规划为契机,潮阳、潮南区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本报记者林奕群

  自主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

  如果把正在发展中的城市比喻为一架巨大的机器,那么自主创新可称得上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近年来我市以实施“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区域”、全省首批唯一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引导企业走出一条由加工型的“汕头制造”转向研发型、逐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汕头创造”之路。

  前不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省委省政府又作出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这些都激励着汕头企业在发展道路上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迈出新的一步。

  当前在汕头,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4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317个,2004年实现产品产值174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达到139.2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值的80%以上。我市514家民营科技企业中,300多家已与高校“联姻”进行技术开发,超过8成建立起研发机构,其中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家,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实验基地2家。在一大批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2001年以来,全市取得的281项科技成果中,有70%是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研发的,其中评定为市科技进步奖198项,获得广东省科技奖36项,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名列全省地级市前二位;至今年10月,全市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分别为16674件和12150件,居全省地级市第四位。

  仔细数来,近年来汕头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领先的专利技术,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行业集聚效应的重点园区和一批通过运用专利制度取得核心竞争优势的重点企业,成绩喜人。我市是全省首批唯一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龙湖区是全省5个知识产权试点县(市、区)之一;澄海区凤翔街道是全省4个知识产权试点专业镇(街道)之一;金平民科园是全省3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业园区之一。市软件协会、澄海玩博会被列为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2003年第八届中国专利奖评选,我市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有2个项目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并获得省政府各50万元的重奖。本报记者李敏

  机关效能:硬措施优化软环境

  为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对全市机关效能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随后,我市出台了机关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成立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畅通市级层次专门受理机关效能投诉问题的渠道,用硬措施整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等行为。

  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机关效能建设,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1999年,在全市开展整顿机关作风活动;2000年,开展工业集中服务活动;2001年,开展民主测评机关作风活动;2002年,进行市直机关作风评议;2003年,分别开展了全市改进机关作风和优化发展环境的专项活动。今年以来,市委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把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单位围绕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进行“四个查一查”,找准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同时,还确定汕头海关、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企业投资管理服务中心5个单位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来汕投资或增资扩产。英国威尔信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柴油发电机组成套生产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卡特彼勒集团属下实力雄厚的子公司。威尔信(汕头保税区)动力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汕头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使公司业务快速增长,公司成立初期年销售额不足2亿元人民币,到去年已经超过8亿元人民币。其投资兴建的现代化大型仓储加工中心近日正式投入使用。被列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全国电子行业百强企业的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也于日前进军汕头,斥巨资合作建设集娱乐、科教于一体的科幻型主题乐园———汕头蓝水星方特乐园。本报记者赵令蔚

  声音:

  理清思路指明发展“航向”

  李翔(市委党校副教授):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集中精力研究汕头发展思路,通过分析形势,判断市情,进一步明确工作主线、工作重点和工作规矩,确定了“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强化管理,提升素质”的总体要求。实践证明,这一总体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推动各项工作中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为汕头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得到改观,经济实现较快恢复性增长,各方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怨气少了,争论少了,形成了知难而进、干事创业、寻求振兴的良好氛围。

  经济发展有一个客观规律,尽管我市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但仍处于奋力爬坡的关键时期。要走上加速发展的轨道,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实现,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我认为下来汕头应在几方面进行努力。如,应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规划的具体标准;城市定位明确后,应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要提高城市品牌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打出这张汕头功能“名片”;要注重挖掘在外优秀潮汕人才在技术、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巧借“外脑”,寻找合作机会,推动汕头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为民营经济大开绿灯郑仰柏(汕头自动化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汕头市民营企业商会会长):

  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为民营经济发展大开“绿灯”,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每次民营企业商会召开大会,市里的主要领导都前来参加,与企业家交流、座谈,倾听企业的呼声。还有,近年来,包括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等在内的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措施也不断陆续出台。

  我几十年来一直在经营企业,也深深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扶持。“汕自”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每年至少开发一至两个新产品,其间科技部门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在产品开发、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指导和帮助。“汕自”近几年来每年工业产值大约增长15%至20%。

  希望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出台相关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汕安家落户,为民营企业发展增添“羽翼”。

  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卢培铨 市十佳“青年科技带头人”、汕头经济特区龙湖电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我作为科技工作者,深深体会到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扶持,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引导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开展。如,龙湖区为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日前就创办了专利技术实施孵化基地,为入孵项目提供包括设立专利信息网络服务系统、专利业务咨询服务系统等在内的高效优质的全面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发展氛围。

  在我接触到的企业中,原来有不少企业总认为科技创新无关紧要,如今已逐步体会到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深刻道理,科研开发的氛围十分浓厚。像我们的企业近年来就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研制开发了高效节电装置、零污染供水技术等,坚强的“技术后盾”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我认为,要提升我市整体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我们应努力培育和搭建行业性、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增强与外地企业抗衡的能力。此外,汕头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应通过创新机制、体制等,把这些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激发出来,为汕头的科技创新贡献一臂之力。本报记者杜丽玲

  三驾“马车”齐驱动

  本报评论员

  新年的脚步渐近。蓦然回首,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汕头,喜事多多。全市经济实现较快恢复性增长,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三驾“马车”正拉动着汕头经济平稳快速走向2006年。

  经济亮点纷呈。今年前10个月,全市累计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增长13.3%;财政收入再现良好增长势头,收入23.36亿元,同比增长19.9%;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36亿美元,出口保持30%以上明显增幅。汕头八大行业彰显景气,最近3个月来,全市企业景气指数全线上扬,工业企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信息传输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和住宿餐饮业等八大行业全部进入景气区间,甚为红火……

  投资力度加大。今年吸收外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191万美元,比增24.5%,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汕头。威尔信在保税区设立了亚州总部,深圳华强公司投资8亿大手笔打造蓝水星主题公园,香港、北美、亚太经贸活动成果喜人……

  空港打破沉寂。汕头发挥区域优势,凸现中心城市功能,汕航10月份旅客运输量突破10万人次,客运输量同比增加7.2%,沉静多时的空港火热起来了。今年来,我市城乡消费品市场一直保持活跃,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278.93亿元,增长16.9%,继续领先全省平均增长速度……

  汕头经济逐步向好,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正确的工作思路,得益于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务需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温鼓劲,增强发展后劲,百步竿头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黄幼华、蔡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