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将新闻传媒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16:34 人民网

  今天,“学习型组织”在充满活力的中国社会中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有关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新闻报道也在媒体上频频出现。而对于传播这一理念的新闻传媒来说,实际更迫切地需要将自身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因为这项工作将决定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近两年,我们在主持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

”的过程中,为了对我国媒介的新闻报道水平、运作机制和资源开发能力有一个比较全面了解,曾组织课题组成员分赴全国六省区(北京、广东、湖南、河南、内蒙、西藏)的41家主要新闻媒介(包括部分中央新闻单位、省级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使我们深切感到,新闻传媒要提高质量,一个紧迫的任务是培养新闻工作者的学习力。

  所谓学习力,由三大要素组成,第一是学习的动力,第二是学习的毅力,第三是学习的能力。促使我们关注媒介从业人员学习力问题的是这样一些数据和情况反映:被调查的41家新闻媒介中,有超过半数的媒介采编人员认为,所在媒介的新闻报道水平“一般”,认为水平“比较高”的有12家媒介的被调查者,还有3家认为“不太高”,3家认为“比较差”。这一调查结果显示,新闻报道水平的自我评价目前普遍不太高。37家新闻媒介的采编人员认为,根据自己所在媒介的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目前的新闻报道只发挥了一部分水平,还可以做得更好。只有3家媒介的人员认为已经发挥了最好水平,还有1家认为基本没能发挥水平。

  为什么新闻报道的水平对于大多数媒介来说不如人意?被调查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主要问题是“上级领导不支持或不尊重新闻规律,行政干预太多”,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介体制改革不到位,部门之间关系没有理顺”、“采编人员缺乏新知识、新技能的补充学习”、“采访经费不足”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被提到的妨碍新闻报道的因素还有“奖惩不明,不能调动积极性”、“技术设备落后”、“缺乏采编管理知识和经验”等。

  提高新闻报道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什么?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记者与编辑的业务能力是提高报道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北京一家报社的编辑在问卷上特别写到,“领导对员工没有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培训,也不鼓励,报道水平很难提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采编人员缺乏新知识、新技能的补充学习”是目前我国新闻报道水平不够高的主要原因。

  上述这些情况说明,新闻媒介要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和媒介产品质量,必须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媒介来说,固然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在短期内改变人员结构,提高竞争力,但从根本上说,媒介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提高主要还是通过对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来完成。

  目前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应该看到,新闻人才的培养,学历教育只是基础,尤其在知识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的新闻传播领域中,学习力的培养较之阶段性的学历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愈来愈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5年、3年。据国外研究机构测算,现在人们原有的知识正以每年5%的速度不断“报废”,如果不随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十年后就会有50%的知识变得陈旧和老化。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作45年,其知识的更新量会占到他个人全部知识的80%到90%,这些新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理事长庄毅说,“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形式,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过去‘一次性教育’已为‘终身教育’观点所代替,在校教育已不是人生教育的终结,而是打基础阶段,人必须一生受教育,不断接受新知识。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后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又是社会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有较高的学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教育,着重开发其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1新闻从业人员作为传播新知识新信息的专业人员,更加需要进行这样的终身教育。

  新闻人员的学习力培养,仅靠个人的自觉性是不够的,媒介组织对这项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人的学习力,是所有企业和组织最本质的竞争力。如被《财富》杂志列为世界500强的大公司,堪称全球竞争力最强的企业。然而,1970年的全球500强,到80年代已有三分之一销声匿迹,到上世纪末则所剩无几。这一嬗变,一方面反映了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新经济产业不断替代传统产业;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大企业不善于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然丧失竞争优势。正是基于对此形势的洞察,国际管理界推出了创造学习型企业的战略举措。最早提出“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M.Senge)和他的一些同事,他们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讨论与模拟演练融合在一起,希望在这样的组织中通过学习,培养适应变革和创造的能力。我国学者认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管理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2这一理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能全身心投入并持续增长学习力的组织。一般认为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资源的竞争等等,但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告诉我们,当今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习力的竞争。不是说人才不重要,但是问题没有说到底。一个企业学习力比较强,那么几年以后,不是人才会变成人才,是人才会变成高级人才。

  第二,学习型组织是能让全体成员活出生命意义的组织。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只有让全体员工活出生命意义,把所有潜力都发挥出来,这样的组织才有活力。

  第三,学习型组织是能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学习只有一个目的:为了创新,为了创造未来。如果一个企业成天学习而不能把这学习转化为创造能量,这就不是学习型组织,这是形而上学的组织。

  这些理论对新闻媒介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结合新闻传媒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将新闻媒介建设为学习型组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全员性”、“全程性”与“专业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学习制度

  “全员性”,指媒介的全体员工作为学习主体,都应该参加学习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不仅能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而且还能形成全体员工一致的媒介理念和价值观,使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能够更好的协作。目前我国媒介产品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重叠、新闻报道的无序化、新闻信息与非新闻信息的相互冲突、媒介形象与风格的不一致与不稳定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从业人员的媒介理念不一致,因为他们对媒介的认识往往受到其所在岗位的限制。一般来说,受过专业教育的新闻采编人员比较重视新闻专业立场和传播规律,而发行、广告人员则更多地关注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从媒介整体利益来看,新闻传播与媒介经营本质上相互依存与支撑,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又因很多具体问题发生冲突,是新闻重要还是广告、发行重要?一旦有广告商、发行对象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时,编辑部门与经营部门的冲突便在所难免,结果可能导致不良广告和“发行稿”对新闻版面的冲击。因此,有必要通过全体性的学习,培养所有员工的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纠正他们从部门或个人利益出发的狭隘观念和短期行为。

  与“全员性”相互补充的是“专业性”的学习,即针对不同类型的专业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安排各类专业培训。如针对新闻编辑和记者的采编业务培训,针对广告人员的广告业务培训等。如果说“全员性”学习旨在培养员工的媒介理念和基本素养,“专业性”学习则更加重视专业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全程性”,指将学习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的始终。做到这一点要求媒介巨大的投入。应该承认,在我国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全国大报、机关报,还是后发的都市报、新型专业报,大多报社对员工的培养都投入不足。一方面原因是人手有限,编辑记者越是骨干越离不开岗位;另一方面原因是财力有限,对员工的培训难以长期有规律地进行,只能偶尔为之;还有一个担心是怕人才流失,担心送一些记者编辑到高校或去国外学习后,他们获得了更高的学位或找到新机会,会另攀高枝。与“全程性”学习相对应的是“阶段性”学习,这在很多媒介都曾有实施,如围绕某些专业问题请专家学者来开设讲座,对新上岗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等。“阶段性”的学习一般针对性强,有时还有“立竿见影”之效,但这种学习如果不能有规律地持续,成为“全程性”学习框架中的有机部分,那么从长远看效果还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认为媒介应该将上述四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有机地组合,建立科学、完整的学习制度。

  二、采取“学习性工作、工作性学习”的学习模式

  媒介对从业人员的培养与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不同,它更加强调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紧密配合,重视学以致用,追求实效。因此,应该将从业人员学习力的培养与他们从事的工作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我们的观察和体验,媒介须抓住这样一些重要环节:

  一是将媒介改版与学习相融合。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新闻媒介的改版频率越来越高,改版是媒介产品经营策略的调整,也应该视作全体从业人员学习新知识、研究传媒业务和统一媒介理念的机会。如经济日报总编室近几年在完成繁重的编辑任务的同时,抓住各种机会进行业务研讨,先后举办了版面改革研讨及论文评比、“二版现象”研讨会及将二版定位为“宏观资讯”版的尝试等,通过不间断的业务研讨和练兵,使一批新入社的年轻人在这里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总编室也因此成为中直机关创建精神文明的先进单位。事实上,结合改版进行的各种培训在新闻界已经普遍进行,只是培训范围、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有些还待规范。

  二是将策划组织重大新闻报道与学习相融合。对于重大报道战役,应该将策划方案、组织实施的过程作为学习的过程,比如吸纳社外专家参与策划和报道,同时就可以安排讲座或报告,这样可以将外部的智慧和知识内化为媒介人员自身的财富。报道结束之后的总结也是发现差距、学习提高的机会。而目前这方面工作普遍做得不细,许多媒介的报道方案过后就找不到了,报道结束后也不总结和反思,这种只埋头推车、不抬头看路的情况严惩妨碍了新闻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是将“新闻监测”、“专家评阅”等与学习相融合。目前已经有一批有识媒介建立了“新闻监测”制度,如北京日报、上海新闻晨报等将新闻监测与编前会的改革结合在一起,随时发现新闻报道方面的遗漏和不足;还有一些媒介如中国青年报等聘请社外专家担任特约阅评人,定期提供意见和建议。这些工作实际上都可以同时成为新闻人员学习提高的机会,比如结合新闻监测结果针对问题所在进行业务培训,邀请阅评专家到报社开设讲座等。

  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才能使学习更有成效,才能让员工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增长才干,并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和快乐。

  三、与新闻院校合作,探索“项目”与“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新闻院校尤其是名牌院系具有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和媒介研究的资源优势,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近几年来应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等邀请,组织过多次中层人员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媒介的需要定制,聘请专家也由报社“点将”,教学过程中还配合对兄弟媒介的实地考察,很有实效。人大新闻学院还为外地一些媒介开设过硕士学位证书班,帮助在职的新闻从业人员完成更高的学历教育,这种“送上门”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媒介的欢迎。

  新闻媒介与新闻院校的合作,还应该再前进一步,将“项目”研究与人员培训相结合,比如新闻媒介与新闻院校合作进行新闻产品的监控和比较研究,进行媒介市场调查、改版策划等,同时将这些项目研究成果运用于员工培训,针对项目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学习。这样,既能有效地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又能使新闻院系的教师获得了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进一步改进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为新闻媒介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将学习力的培养与媒介的用人机制相结合,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新闻媒介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最关键的还在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为什么现在有些媒介的从业人员不重视学习甚至拒绝培训的机会?因为对他们学习力的考察还没有与其岗位、报酬、提职等挂在一起。国外一些著名媒介将安排员工进修学习作为对优秀员工的奖励措施,他们的编辑记者得到深造和学习的机会要比得到物质奖励更加珍惜,就是因为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他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保住并提升自己的位置。而我国新闻媒介的用人机制改革不到位,以及媒介管理中的漏洞,长期以来助长了一些从业人员的惰性,也使得媒介自身的利益面临着受损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加快媒介用人机制的改革步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将职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次数、时间长短、实际效果等作为岗位考核和晋升的重要指标之一,形成在新闻媒介不学习不提高就会被淘汰的环境压力,促成媒介从业人员的学习力迅速增长。

  (蔡雯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士是经济日报社编委、高级编辑)

  1、鲁克成罗庆生:《创造学教程》,第205页,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

  2、《“学习型组织”三问——张声雄教授访谈录》中安网、03-14-200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