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新时评:“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状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22:3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兰州十一月二十四日电 题:热“洋节” 冷“感恩”

  作者 赵志锋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近几年,每逢这个洋节的到来,“感恩”都会成为中国人谈论的热门话题。然而与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西方“舶来节”在中国日益火热不同,

同样来自西方的感恩节却显得近乎冷淡。同为“洋节”,受捧程度却如此大相径庭,这的确值得国人思考。

  据说感恩节起源于十七世纪初,当时一些英国清教徒由于遭到迫害而逃亡到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于是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后来,那一天就演化成为如今风靡西方的感恩节。

  如今在美国,感恩节期间城乡都要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射击、打靶等体育比赛。一些美国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专门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能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

  记者今天采访发现,与情人节里美丽的鲜花、香郁的巧克力、浪漫的烛光晚餐相比,今天兰州街头却显得异常的平静。追逐并引领时尚潮流的青年人,对情人节情有独钟,对感恩节却十分陌生。大学生小符称,他今天也仅仅是转发了几条有关“感恩”的笑话短信而已……

  与其他洋节相比,感恩节在中国的如此“遭遇”,折射出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在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心理矛盾。不管西方的感恩节起源于何意,发展为何况,“感恩”这个主题则是永恒的,从此意义上讲,这与中国几千年的感恩文化异曲同工。

  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秋时期孟子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然而时下,由于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状态,在中国提倡“感恩意识”已经到了非常必要之时刻。金钱和利益的权衡、自私与自利的贪婪不仅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且蚕食着人们的良知。一系列发生在生活中诸如贪赃枉法、坑蒙拐骗、不孝父母、无视恩情的“忘恩”事件告诉人们,重塑社会的“感恩意识”不仅关系人情道德,而且事关社会和谐。

  有专家指出,“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专家认为,一些年轻人追求所谓的外国性质的“个性”与“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认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舶的体现。在这种思想的毒害下,蕴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品质被日渐抛弃,几千年的感恩文化也日趋黯淡。

  懂得感恩,于是知“慈母手中线”;懂得感恩,于是懂“粒粒皆辛苦”。在情人节“卿卿我我”之后,也应该在感恩节这天,为自己的父母说一声珍重,向自己的亲人、朋友道一声平安,用感恩的心去报答于己有恩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能快快乐乐地度过“感恩”的一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