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巴金:与人民同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0:00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巴金乘风而去,一棵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历史的长河里响起了久久的回声。

  ——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的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许多年前,巴金用他手中的笔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而在晚年,又用他饱含人

生感悟的笔触写下了众多的心血文字,让人们品味他的沉思与深邃。没有人会忘记“巴金”这个响亮的名字,因为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某种伟大人格的永恒昭示。因而,对于这位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意义归结为“付出”、“给予”,而不是“接受”、“争取”的文坛泰斗,人们有着太浓的情缘、太多的思念。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这是巴金的人生信仰和行为准则。20世纪30年代,他应友人之邀,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骆驼祥子》、《人生采访》、《日出》、《雷雨》、《北京人》、《死魂灵》、《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大批优秀中外名著,都是他在任时奉献给读者的。然而,他这位大编辑却分文不取,全是义务的。那时,他就说:“我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20世纪80年代,无锡、成都的一些小朋友写信给巴金,寻找理想,寻找爱心。巴金在给孩子们的回信中多次写到:“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人活着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活着是一种力量,走了是一个榜样。巴金奉献给社会的财富是巨大的。他从不喜欢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他说话简明扼要,说一句是一句。尤其是历经了“文革”苦难之后,他力戒空话、套话,决心掏出自己的心,把它交给读者。即使老年体弱多病,他也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献给社会的一大财富。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文学成就,而在于巴金的真情,勇气,对真理、科学的呼唤。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又毫无保留地解剖自己的灵魂。由此他赢得了海内外读者的尊崇。在不能将更多的作品奉献给社会和读者以后,巴金以其他方式实践着自己的信仰。那就是,他将自己所有的藏书,一本一本整理后,捐给了国家。他还隐姓埋名,经常向“希望工程”、灾区人民捐出自己的存款。他奔走、呼吁,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文革”博物馆……

  1994年,是巴金生命走向衰弱的一个转折点。这年,他在校完26卷本的《巴金全集》后,着手《巴金译文集》的整理和校阅。这位老作家和青年人一样,每天伏案工作8小时以上。不幸,发生在一瞬间。他在起身取一本书时,脊椎压缩性骨折。由此,他住进了医院。

  巴金生前曾经充满激情地这样说:“我写作只是为了一个目标,对我生活其中的社会有所贡献,对读者尽一个同胞的责任。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在他们步履艰难的时候能够做一根拐杖给他们加一点力,我就十分满意了。”他又说:“我一刻也不停止我的笔,它点燃火烧我自己。到了我成为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顽强的巴金,这一次不仅从病床上坐起来了,而且还投入了工作。他校完了10卷本的《巴金译文集》,还为每卷写下了激情洋溢的《代跋》。他觉得心中的话还没有说完,于是又拿起笔,写下《告别读者》一文。这是他直接表露与读者感情的最后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巴金译文集》编好,十篇《代跋》交卷,我真的应该告别了,何况我疾病缠身,工作能力已经丧失。我常说,自己不是一个文学家,我写作、我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并非我有才华,也不是我精通外文,只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为了表达这种感情,我才拿起笔。最近,我常常半夜醒来,想起几十年来给我厚爱的读者,就无法再睡下去。我欠读者的债太多了!我的作品还不清我的欠债。病夺走了我的笔,我还有一颗心,还在燃烧。要永远燃烧,我把这颗心奉献给读者。”

  在我的认知里,中国作家中能有像巴金那样散淡情怀的人,确实寥寥可数。说实在话,当我与巴金心灵对话时,心中常常不是喜悦的述说,而是难以言喻的感伤,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心绪,是巴金一生创作年表启迪着我。这位穿越了现、当代历史经纬的文学泰斗,年轻时曾写出《家》、《春》、《秋》、《灭亡》、《寒夜》等长卷的大作家,曾以他那支多情的笔,影响了当时无数青年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巴金以他的锐利笔锋,挑开了旧中国封建家族的大幕,呼唤着新时代的一轮骄阳。遗憾的是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文革”结束,在这长达20多年的光景中,除了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随军入朝写下了小说《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外,一直到“文革”结束的1976年,老人留下了漫长时间内的文学空白。这种文学上的空白,里边藏满了难以言喻的人生沧桑。因而,当老人到了生命晚年,面对夕阳静思其苦乐人生时,老人情不自禁地呼吁文人要说真话,而不是违背心意地连篇假话。我在巴金《真话集》的后记中,听到了老人晚年的心语,他引证了人人皆知、但未必人人都能理解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的典故。回眸流逝过的年代,他说:“在群臣皆说‘皇帝新衣真好看’的时候,只有一个小孩子高声喊出真理:‘他什么衣服也没穿!’”这是巴金晚年借安徒生的那则童话,留给人世的一部醒世箴言。

  2003年,百岁巴金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人民作家”荣誉称号,这也是人民给予他的最高荣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