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印度接近印度尼西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2:50 东方早报

  文 拉贾·莫汉(印度)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单雪菱

  下月初,东亚峰会将在吉隆坡举行。一些日子以来,新德里与相关亚洲领导人的互动格外频繁。在他们中间,就有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印度尼西亚的总统。

  本周的新德里很“东南亚”。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泰国公主诗琳通纷纷莅临接受印

度政府授予的国家大奖。不过,媒体头条大约只会钟情辛格总理与尤多约诺总统的握手。这一刻弥足珍贵,只因它来得太晚。

  “遗憾”二字大概可以形容过去几十年的印度-印尼关系。潜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令人费解。以往实不谏,来者尚可追。周三,辛格与尤多约诺相见欢,便可视作印度为长期忽视印尼所做的补救。

  当然,不仅是补救。如何在东亚峰会上协调立场,一道描绘亚洲的经济、政治蓝图,也是两位领导人会晤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任何角度看,印尼都举足轻重。它的人口居世界第四,是最大的穆斯林国家。

  而印尼文化的“印度亲缘”更是一望而知。虽说是个穆斯林国家,多年来,印尼却深受来自印度的印度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不过,文化气质的相投,似乎还不足以催开两国关系的花朵。几十年来,印尼鲜能占据新德里对外议程的显要位置。不过,这周后,一切可能都会不同了。

  今天的印尼,是东盟的“带头大哥”,也是这个时代意识形态大战的关键战场———“民主现代化”与“宗教极端主义”的锋面在此徘徊。

  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汇处,印尼国土散漫,一路傍依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航道。世界上一半的石油、三分之一的货物经由此地。在新亚洲均势中,这个国家将是一块基石———要理解这一点,实在无需火箭专家的智商。

  和印度一样,中国毗邻东南亚,千年来在此存留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换句话说,它们天然拥有影响东南亚的巨大潜力。

  潜力相仿佛,现状却相去甚远。今天的中国已取代日本和美国,成为东盟最看重的经济伙伴,接下来,安全合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印度却成了近在咫尺的局外人。

  贴近东南亚,新德里不是没有机会。1945年,印尼自荷兰的治下独立出来,印度从中斡旋,扮演了关键角色。1951年,两国缔结友好条约。

  但好的开始很快失去了继续下去的驱动。为着上述因缘,雅加达对印度始终心存友善,但印度竟无心也无力将两国关系提升到“正常”以上。

  与此同时,在经过“蜜月”与“绝交”的大悲大喜后,中国与印尼再见柳暗花明的理性合作。去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雅加达,双方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周三,这样的名分也在新德里与雅加达之间确立起来。

  同样的名分并不等于同样的实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中印各自与东盟及印尼的贸易情况。今年前9个月,中国与东盟繁忙交易,贸易额飞升至95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5%。而印度,即使再过5年,与东盟的总贸易额也才可望爬升至300亿美元。

  眼下,北京与新德里都在就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与东盟进行谈判。就其进度看,北京仍然领先一步。

  对印尼,北京匠心独具的睦邻政策显然卓有成效。目前,双方年贸易额高达150亿美元,过5年还会翻一番。反观印度,与印尼的货品往来仍在40亿美元附近徘徊。

  几十年来,印度私营企业一直有在印尼投资(1985年,印度还是印尼第五大投资者)。而今天,它已为大步流星的中国甩在后面———后者正在成为印尼主要的外资来源。追随胡锦涛的脚步,去年4月,中国企业与雅加达有关方面一举签署了价值75亿美元的备忘录,用于印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工业投资。

  防务合作则是北京-雅加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项耀眼的标志。1990年代以来,华盛顿因人权问题封冻了对雅加达的军事援助。美国人留下的空白很快为敏捷的中国人补上。目前,双方有关军工企业已开始磋商合作事宜,而中国也宣布准备向印尼出售短程导弹。

  回到印度与印尼的关系上来。面上似乎万事俱备———高层领导人定期互访,贸易和反恐的合作框架已然建立。新德里所欠的东风,只是它的专注,一种对印印关系的始终投入。

  在周三的晤面中,不知辛格可曾直接对尤多约诺言谢。印度位居南亚,得以列席下月的东亚峰会,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印尼的大力支持。当然,印尼这样做也并非向新德里示好,而是有它自己的考虑,即建构亚洲的稳定均势。雅加达担心,一旦“10+3”直接过渡为东亚共同体,将湮没东盟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声音。

  确认一种名分很容易,难的是名副其实。如何拿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是周三之后,辛格和尤多约诺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作者系《印度快报》战略事务版主编。马文编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