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村欢乐进行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3:29 大江网-江西日报

  

山村欢乐进行时
德安县邹桥乡张坑村,常年用水困难。当地政府利用扶贫资金帮助村里修建水库,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还灌溉了百亩良田。本报记者宗欢摄走上丝绸之路

  吴怀松开心地笑着。

  深秋时节,这个德安县磨溪乡五星村60岁的农民,正清点着今年的收入:种了4亩桑

树,养了4张蚕,仅此一项,收入5000多元。他嘿嘿地笑道:养蚕收入是比种棉花高啊!

  磨溪乡经济作物长期以种棉花为主。种棉花投入大,这两年市场价格又上不去,农民的口袋鼓不起来。如何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摆在了乡党委书记李清凤一班人面前。乡里带着村干部们到江浙一带去考察调研,觉得种桑投入低,蚕茧价格高、市场好,本地的土质、气候又适合种桑养蚕,于是决定调整农作物结构,不种棉花,种桑树养蚕。

  去年9月,五星村被选做试点。可见识不广的村民想不通:我们种了10多年的棉花,习惯了,哪个都没种过桑树养过蚕,到时候不要搞得鸡飞蛋打哟!这时,村党支部书记周应万就租来几辆客车,分期分批带着村民们到种桑养蚕搞得好的修水、武宁去参观,乡里还引进了一位老板,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缫丝加工模式,提供一条龙服务,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周应万和5个村干部带头把棉花地改为桑园,村里几个浙江移民也积极响应,很快,种桑养蚕在五星掀起了高潮。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周应万兴奋地告诉我们:今年他们全村种了1200亩桑树,养了350张蚕,收获蚕茧28000斤,收入300800元,桑园里套种了黄豆,收入60万元,这两项加起来,全村户平增收2600元。周应万说,种桑养蚕在第一年增加收入效果还不明显,因为只能养一季蚕。而明年,可养4季,预计仅养蚕全村收入就可达到480万元。“那时,五星就不是今天的五星啰!”说完,周应万大笑起来。

  安居难舍故土

  小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翻过几座山头,来到邹桥乡张坑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余香德和村委会主任余移金,乐呵呵地站在村委会大门口。

  是啊,看着蓄水池一个个建了起来,村小组与村小组之间的水泥路一条条修了起来,村民们正安居乐业着,他们能不高兴吗?!

  170余户的张坑村地处海拔500多米的山岭上,田地少,交通不便,又缺水,天旱时村里人要挑着水桶到两公里外的闯新水库去担水吃。考虑到这里自然条件不好,有关部门曾想动员村里人搬迁到县城和乡政府附近去。

  有道是“故土难离”。村里大多数人感到移民工程太大,张坑的环境虽然差些,但还不至于让人不能生存,只要解决好吃水的问题,他们还是愿意留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县里充分考虑了村民的意见,决定尊重他们的意愿,同时将张坑列为扶贫村,把改善村民的生存和生产条件列入了计划。

  张坑当务之急是水。县民政局长曾金水和扶贫办主任陶民带人来到这里,决定投入资金,对漏水的闯新水库进行维修,加高堤坝,把水引向张坑。他们组织施工队伍,在村里建起3个各蓄水50吨的水池,还帮助一些村民铺设水管,引来山泉。投资18万元的引水工程,一解了张坑的口渴。

  张坑缺少致富门路。乡里就动员他们搞起100多亩竹园,栽种小山竹,把这个项目列入退耕还林工程,给予政策性补助。村里田地分散、零碎,乡里就为村里贷款2万多元,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种生姜、种川芎,种生姜一年收入可达45000元,川芎今年收入可达两万元。县劳动就业局和乡里联合起来,进行招聘,将村里30多名富余劳力,安排到了县工业园工作。

  张坑生活着一位104岁的老人。老人感到,水有了,路好了,手头充裕了,自己生活的地方变好了。

  感谢务工档案

  站在县档案馆,看着档案柜里一排排编着号码的外出打工农民档案,我发出了一阵惊赞:这么多册档案,要花费多少时间和心血来收集、整理啊!

  农民是我们的兄弟,为着他们走上致富路,各级组织、各行各业都要尽心尽力。本着为农民外出打工服务的思想,德安县档案馆为本县1.2万外出打工的农民建立起详细的档案,内容包括年龄、身份证号、婚育状况、打工地点、特长等。档案的建立,方便了有关部门为打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服务,也为本县掌握外出人员分布、农民收入等情况提供了依据。

  一天,档案馆的电话响了起来,是广东佛山的一家电子企业人事部门打来的。该企业近日招聘,有3名德安籍农民工参加了应聘,并且入围,那家企业想了解一下这3人的情况。档案馆工作人员很快根据档案册,找出了这3人的打工经历、社会关系、培训记录等信息报了过去,使对方放心地录用了这3名打工者。

  为了更好地富乡富民,爱民乡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可有些时候外出两眼一抹黑,没有熟人,没有信息,往往空手而回。这天,乡干部来到档案馆调阅农民工档案,得知南山村村民桂寿生在外地办服装厂,与沿海一带服装行业有着密切接触,就直奔桂寿生而去。通过桂寿生的穿针引线,乡里从福建晋江引进了一家服装厂进入县工业园区。乡里又通过在福建石狮打工的孔岩村村民罗武生的介绍,引进一个老板,投资3500万元在工业园区办起服装厂。

  农民工档案还帮助劳动就业部门合理疏导了打工者的流向。有关部门通过分析档案,发现本县在广东打工的占全县外出打工人员总数的60%,就有意识地发布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的用工信息,把打工潮引向这些地方,有效地避免了德安人同德安人抢饭碗。

  一年又要过去,德安农民在田野里收获了一个金秋。在重视农业、关注农村、帮助农民的大旗下,德安山乡处处,农家欢乐正是进行时……(本报记者卓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