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举重不再害怕被人“算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4:42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郭剑

  上一周,世界举重锦标赛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落幕。随着在奥运会上举重金牌的争夺日益激烈,数十个国家都想在举重上实现突破,因此这届世锦赛的规模之大远超出组委会的预想———70多个国家近300名运动员参与了竞争。由于另一举重强国土耳其尚在禁赛期间,中国毫无悬念地成为金牌大户,45枚金牌,中国队拿了23枚。

  “这不是偶然的。”国际举联副主席马文广说,“说句玩笑话,因为我是国际举联副主席啊。”

  决策层有中国的声音了

  今年春天,还没有当过国际举联执委的马文广当选国际举联副主席,让本就实力雄厚的中国举重和国际举联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顺畅。

  “现在在国际举联的决策层里,可以听到我们中国的声音了。”马文广自豪地说,“以前没人听你的,而且很多规则的修改和制订都是针对我们的,现在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这次世锦赛,国际举联使用新规则,杠铃增加重量从原有的2.5公斤的倍数变为1公斤的倍数。为什么我们的教练和运动员在世锦赛上很适应这项新规则?就是因为我当上国际举联副主席以后,明白了必须要让教练和队员尽早理解规则。”

  “今年5月在韩国的举重世青赛,是新规则试用的第一个比赛,以往根本没人重视这个比赛,我当时带着所有国家队的一线教练一起去的,这是我们打奥运会的教练队伍。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是小题大做,根本没必要,但现在实践证明我们尽早让教练员去把握新规则有多重要。”

  “如果我不是国际举联副主席的话,我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马文广感慨说,“以前根本想不到这些,就是自己闷头练,然后报名参赛,比赛完了就总结。现在我在这个职位上,明白了比赛要想取得好成绩,一定需要对这个项目和对对手的判断、了解和把握。”

  跨国界的学习最重要

  “其实这次正式使用的‘1公斤规则’,既是为了加强竞争,让比赛好看,又有削弱中国举重垄断优势的意思。问题是制订这个规则的时候,我还没当上国际举联的副主席。”马文广笑着说,“这是在我当选之前定下来的事,我上任之后就开始试行了。”“所以我们和教练很早就在一起研究如何应对这个新规则了,准备得相当充分。但是,十运会的时候,我们还是用老规则,就是要加2.5公斤。”“这里面学问可大了,我们为什么不在十运会用新规则?就是要逼着我们的运动员提升实力。只有明白了这个项目的发展趋势,才知道什么时候该要什么样的训练方法。”

  正因为如此,全运会后运动员成绩普遍下滑的现象没有在举重世锦赛上出现,相反,还有10个级别的运动员的世锦赛成绩超过十运会。马文广有些得意地说:“这说明我们把握住了训练的规律,训练中所做的准备非常全面。”

  “在我当上国际举联这个副主席之后,各委员国家的训练、科研和竞赛报告我都可以看到,而且通过更高层次的交流,我们举重就能学到很多先进的东西。比如现在俄罗斯的举重,科研力量很强,他们在恢复疲劳和体力检测这两方面都是世界最高水平,不像我们,恢复疲劳就是洗澡、按摩这两个老方法。当然,人家要保密的东西咱们不管,但是公开出来的、大家都可以做到的,我们就能第一时间接触。”

  现在不怕被人“算计”了

  “很多人和我说,老马,举重这块你是抓住了,稳坐钓鱼台了,实际上他正好说反了。”

  马文广告诉记者,现在举重拿到手的金牌,越来越沉,绝不轻松。“每一个级别,每一把重量,都是处在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比如这次世锦赛,有70多个国家参赛,很多拼得特别凶,我们许多金牌虽然拿到了,但优势非常微弱。所以别看现在金牌多了,我反而更紧张了。”“现在国外的形势是这样,很多国家人家就练一个级别,专门和我们对着干,所以这就加大了我们拿金牌的难度。所以一到正式的大赛,我们受到的冲击就是集团性的。更何况除了我们自己的成绩,还要考虑一下对其他项目的帮助。”

  举重和游泳、田径、体操,并列为体育界的四大基础项目,而其中力量方面的训练,又以举重为根本,所以举重从国际上学习到的先进训练方法,对所有项目都有启示。“前段时间我还给他们游泳讲了几点怎么有针对性地提高力量,他们一听,真是那么回事。”马文广开心地说,“这就是我们对其他项目的影响。”“当上国际举联副主席,就等于打入了国际举重界的核心圈子,以前中国举重就算成绩再好,也没人理你。对国际举联的任何决定,大到比赛规则的改变,小到对一个运动员的处罚,我们只能接受,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现在咱们说话算数了,什么都可以管了。”

  马文广说:“这次世锦赛我们拿了一半金牌,又有些人开始议论了,又想修改规则了。但是咱们现在不怕他了,看他最后能怎么样?!”

  本报北京11月24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