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往事成追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8:56 贵州日报

  今年11月是贵州解放56周年,是父亲来到贵州56周年,也是父亲去世十周年。

  十年前的那一天————1995年11月24日下午4时,父亲在院子里劳动,不慎从整理葡萄架的梯子上仰面掉下来,摔在水泥地上,脑干严重受损,手术无效,25日上午11点15分离我们而去,没有留下一句话。这么多年父亲给人的感觉总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由于爱好体育锻炼和劳动,他的身体一直很好,快八十的人了,还能做好几下单腿下蹲的动作,参

加全省老年网球比赛常常拿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会这么快离开我们。

  十年过去了,和父亲在一起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时时浮现在我心中。

  一

  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勤勉务实,忠诚党的事业。从年轻时投身革命,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随军南下,解放贵州。父亲曾两度出任《贵州日报》总编辑,也曾两次因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到地区任地委书记。虽饱经风雨,他却永远抱着坚定信念,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一往无前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奋斗着。

  1952年10月,父亲从刚完成土改的毕节地区调任铜仁地委副书记兼行署专员,后来任地委书记,担负起组织农业合作化的重任。那时我还很小,只记得父母亲工作很忙,经常下乡、开会,就把我和哥哥送到幼儿园。有一次,幼儿园后面一户居民失火殃及幼儿园,面对冲天的大火和浓烟,我吓得哇哇大哭。消防队的叔叔推着救火车赶来救火,家长们都把自己的孩子接走了,而我们的爸爸妈妈不在,是地委的叔叔阿姨把我们接回去的。那时我多么想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躲开那些危险。铜仁地区在父亲的组织率领下较早实现了农业合作化,连续两年取得农业丰收。1955年10月父亲出席党的七届六中(扩大)全会,并在会上介绍了铜仁地区农业合作化的情况,获得好评;1956年他又被选为八大代表,出席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底父亲调任新更名的《贵州日报》总编辑,我们来到了贵阳,住在延安中路的报社宿舍。父亲更忙了,虽然下乡少了,但几乎天天值班和开会。有时我跑到他屋里,看见他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东西,母亲不让我们打扰他。但是无论怎么忙,每天晚饭后8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他是必定要听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到他的屋里一起听。那时没有电视,父亲桌子上那台“红灯”牌收音机,让我们与父亲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联播”节目过后,有一档《每周一歌》,每周播送一首歌曲,还要朗诵歌词。有一次播送《国际歌》,我感到新鲜,想把歌词记下来,而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我哪有这个本事,记了没几句就赶不上趟了。父亲笑着帮我写了一段歌词,然后说,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你们以后长大了就会懂的。那天,我第一次知道“英特纳雄耐尔”就是共产主义。

  后来我们搬到合群路一个单独的院子,这时已经是1960年了。没有多久又搬进来两户人家,一家是王保民叔叔,一家是李香琴阿姨。因为报社有年轻人结婚没有房子,父亲就让他们搬过来了。李香琴阿姨帮我们料理家务,她的爱人是报社炊事员,他们的女儿小翠与我同年同班,我们俩就睡在一张床上。院子不大,石板铺地,中央有一丛夹竹桃,父亲有时晚饭后在院子里散步,同爷爷聊天,我们则喜欢绕着他们追打嬉戏。这一年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供应紧张,我们经常要吃菜稀饭。

  二

  1960年的冬天,大约11月底12月初,父亲参加省委会议回来对母亲说,他要调到毕节去,让母亲赶紧准备一下。其实父亲是很喜欢报社工作的,他的工作也受到省委领导和报社职工的好评;但是,对于组织的决定,他从来都是坚决服从,毫不犹豫的。由于事情来得突然,父亲和母亲商量,他带爷爷奶奶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先走,过完年天气暖和一点母亲再带三个小点的孩子过来。因为毕节是高寒山区,此时又值年底隆冬,母亲就和李香琴阿姨日夜加班,仅用三天时间就为爷爷奶奶、哥哥和我缝制了棉衣棉裤。12月12日,天气阴冷阴冷的,一大早我们就和父亲上了路。

  中午在黔西吃的饭,吃完饭接着赶路,晚上八点多钟才到毕节。当晚住在洪家山招待所。一下车就看见有好几个叔叔伯伯在等父亲,父亲叫我们吃完饭先睡,他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休息的。第二天一早起来,父亲已经不在了。通讯员熊祥友叔叔领我们到了新家,安顿好爷爷奶奶,就带我和哥哥去学校报到。中午我们到地委食堂打饭,一揭开笼屉,黑乎乎的全是没见过的“粑粑”,后来才知道都是“代食品”。我们新来乍到,又是老人孩子,特意为我们打了一钵包谷饭。地委机关都是这样,下面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在以后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很少能见到父亲。直到第二年春天,母亲带着三个弟弟来了,我们的家才又热闹起来。

  在毕节工作期间,父亲倾注了大量心血,组织干部群众取得了抗灾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显著成绩,但是也遭受了他一生中最严重的挫折和打击。与在铜仁担任地委书记时,全国都在发展经济、抓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父亲在毕节主持工作的五年多,正是政治运动不断,“阶级斗争为纲”逐步升级的时期。父亲秉直的性格,加上他对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和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常常在贯彻上级指示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工作,因而受到一些人的非议。

  三

  父亲第二次出任《贵州日报》总编辑,是在“文革”中的1974年,正是“四人帮”一伙打着“批林批孔”旗号到处煽风点火,加快篡党夺权步伐的时候。省委决定调整、加强报社领导班子,让父亲兼任报社党委书记(后来又兼总编辑)。

  那之前,经过数年的批斗和改造,直到1972年10月父亲才被安排到省革委会政治部工作,1974年1月被任命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母亲也调到省粮食局,我们家的生活刚刚安定一点。听说要父亲到报社工作,母亲表示坚决反对。当时不少人都知道,“文革”中的报社是个斗争的漩涡,这个时候去报社,无疑是往斗争的“漩涡”中跳。

  父亲开始是有些犹豫的,毕竟离开报社十几年了,已经五十几岁的人了。可是当省委负责同志对他说:你是共产党员吗?是党员就得上!他又不顾母亲的反对,到报社去了。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是组织决定,只要是工作需要,再危险再困难他都毫不含糊。

  第二次到报社工作,父亲相当辛苦,不仅要整顿被“文革”破坏的秩序,保证正常出报,还要应付“造反派”、“反潮流战士”的围攻批斗。那时我正在龙里一个铁路工程处工作,1976年4月的一天,父亲突然来到我这里。原来,造反派又拉他到贵阳大十字批斗,一些有正义感的群众实在看不过去,掩护他跑了出来,准备到部队躲一躲。看着我担心的样子,父亲笑着说:没关系,他们不能把我怎么样,那些人还能翻了天!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遇到困难总是那么乐观、充满自信。

  四

  粉碎“四人帮”后,父亲已年近六旬,却像重新焕发了青春,更加没日没夜地工作。那时报社还在外环东路的省水利电力学校内,办公条件很差,父亲的办公室就是一间大教室用墙板隔出来的。我们家离报社较远,每天晚上,父亲都要通过电话指导报纸版面安排和稿件处理。那段时间突发性的重大新闻多,在版面处理上的清规戒律也多,一有重要稿件,值班的同志就要向他请示文章的位置或标题字号等等。有时一条重要稿件刚刚换定,又来了重要稿件,又要再次请示,一晚上打三五次电话是常事。而且这些重要稿件又往往来得比较晚,多数是在深夜两三点钟。那些年父亲很少能睡安稳觉。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以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敏锐的洞察力,竭力为消除“文革”遗毒,推进全省思想解放运动充当鼓手和先锋。他积极参与和推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大力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1978年11月11日,在父亲主持下,《贵州日报》推出了一组轰动全省乃至全国的报道,报纸第一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突出报道了关岭自治县顶云公社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行之有效》的消息,并在头条位置发表了顶云公社基层干部座谈纪要,用大号黑体字标题响亮提出《“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父亲亲自为这组报道改写了《编者按》。这组报道比后来闻名全国的安徽省小岗村20户农民秘密订立的“不怕坐牢杀头”“分田到户”契约早一个月。

  报道发表后,在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被农民群众称为“11号文件”,但也遭到一些反对和责难,父亲受到了相当大的压力。没有多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父亲又进一步组织报纸对农村改革进行宣传报道,并亲自出题目、定主题,组织报社言论组撰写多篇文章,回答对“定产到组”的责难,澄清人们的思想疑虑,有力地宣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改革初期,贵州与安徽、四川一起被称为全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首创省,《贵州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在这一重大转折时期,很好地发挥了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用,应该说,父亲在其中功不可没。

  父亲对工作总是充满热情、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无论是在地区、在报社,还是从报社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担任省记协主席;离休后他还担任了不少社会职务。去世前,他刚刚从北京参加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回来,正在筹备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

  父亲对工作、对事业、对生活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们。1994年,父亲在一次对青年记者的谈话中说:“人生是有限的。坚定地抱着一个信念,兢兢业业工作,才会有所成就。”

  父亲正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在这样做。

  作者:陈奇若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