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九州风云揽怀中——访潮籍院士吴国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10:14 大华网

  ———他在国际上首创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部分结果作为美国核心刊物《海洋和大气动力学》的特邀文章,被专家认定为重要贡献。———他于1992年以项目“中期数值天气预报”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了首次由我国承办的国际IAMAS 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科学大会。———他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的首席科学家。11月7日晚9时许,北京京丰宾馆,记者如约敲响房门。“来了!”话音未落,房门开了,同时传来一阵爽朗的

笑声。吴国雄院士热情地迎接我们。写字台上,笔记本电脑还开着。“上周刚从日本回来,就赶上开中科院院士大会。手头上,还有3个博士正准备答辩,下个月又要去美国,参加学术交流。趁晚上有点空,赶紧把手头一篇论文给完成了!”

  谈话从吴院士在家乡的生活、学习经历开始———

  精忠报国,好男儿志在四方1943年3月,吴国雄出生在汕头潮阳棉城一户普通人家。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最小。因家境拮据,放学回家,常要帮忙织渔网,生活苦中有乐。“最愉快的时刻,是晚上做完作业后,围在小圆桌旁,听母亲给我们讲三国、水浒、封神、说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仁、义、礼、智、信,精忠报国,扶弱济贫等思想在心里潜移默化地扎下了根。神仙侠客们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奇本领也让我羡慕不已,冬去春来,雨雪雷电,旱涝灾害……大自然的奥妙也吸引着我,让我萌发了对气象的朦朦胧胧的兴趣。”

  吴国雄的母亲名叫肖惠文,少年时,家里不让她上学,是哥哥们偷偷教她识字,并读了一肚子的章回小说。“母亲1996年才去世,94岁。她有两点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一是‘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一个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和民族,要热爱自己祖国和人民;另一点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孩子不能老捂在身边护着,要让他们远走高飞。”

  初中二年级时,吴国雄在几何方面崭露出了过人的天分,老师特地为此登门家访,鼓励家长一定要让他继续上学。全家人节衣缩食,终于让吴国雄读上名校潮阳高级中学。1961年,高中毕业前,全县统考,吴国雄数、理、化及外语分数均获第一。在吴国雄之前,该校已向许多大学院校输送了各种人才,唯独没有气象专业的,大气科学因而被认为是可望不可及的学科。校领导、老师都动员吴国雄报气象。“那时年轻,天不怕、地不怕,而且对气象确实感兴趣,结果报了三个志愿,全都是气象专业,最终为南京气象学院录取。”说到这,吴国雄深为当年的正确选择庆幸。

  始终如一,守得云开见月明1966年,吴国雄大学毕业。他意气风发,准备报读研究生。孰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直到两年之后,即1968年,才分配工作。因为不愿改行,吴国雄经与未婚妻、同班同学刘还珠商量,决定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安排,坚决要求到环境艰苦的甘肃省张掖气象台工作。在整天“闹革命”的年代,没多少人安心从事被认为是既枯燥,又没前途的气象工作。但吴国雄却投入全副身心。在张掖,大风一起,往往是7、8级,甚至是9、10级的“黑风沙”,如果预测不到,往往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有飞机因此机毁人亡。“在那段日子里,经过不断总结,对大风总算摸索出了一套办法。预报出来后,一直在等待、跟踪,觉睡不着,饭吃不香。预报成功,大风过去以后,那种精神享受,是吃什么红烧肉、喝什么美酒都无法比的!”

  求学之梦像一把火,始终在吴国雄心中熊熊燃烧。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5年自学计划,见缝插针钻研业务知识。夫妇俩订阅了《北京周报》、《气象杂志》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等3份英文刊物,坚持扩大专业知识面,不断巩固英语水平。作为“九大”献礼,吴国雄设计出了能自行发电的自动风向风速观测仪,并把国际学术权威汤卜逊的著作《数值天气预报》翻译成中文。风向风速仪的图纸后来被寄到省气象局,书稿则被母校南京气象学院拿去编写教材。1973年夏天,因专业才华出众,吴国雄夫妇双双被调往兰州西北中心气象台,从事短期天气预报。此后,吴国雄被任命为西北中心台预报工程师,组建了中期天气预报组和数值天气预报组。1977年秋,《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国科学院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消息,第二天,吴国雄就报了名。1978年,凭着多年来累积的功底,吴国雄考出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气象界泰斗、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叶笃正先生收为弟子。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

  回首这十年,吴国雄至今仍不胜感慨:“目标始终如一最为重要!那些年,如果我跟周围其他人一样打打扑克,也很愉快,日子也很快过去,饿不着,冻不着。另外一条路就走得很苦,整天看书、翻译,但当时觉得是一种爱好,所以非常投入。人生很短促,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有所准备,你才能成功!”

  海外求学,谢绝绿卡回国创业

  身在异国时,吴国雄常提醒自己:“中国还很穷,中国的大气科学还落后,我是吸吮着穷苦大众的乳汁长大的,必须将所学首先奉献给他们。”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求学之旅,吴国雄成就斐然。1980年,吴国雄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学习,在这里,他解开了学界谓之“正压地形波不稳定”现象的爱德曼谜。有关论文被狄金森(Dickinson)院士评价为“杰出的,指导性的工作”。1983年7月,吴国雄获得了伦敦大学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进入世界第一流的气象中心———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工作,接触了许多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学到第一流的管理经验。

  面对祖国召唤,吴国雄从未犹豫。八十年代,美国在全世界广招人才。英国的博士毕业生在美国就业轻而易举,部分中国留学生也渡洋西去。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于1984年与夫人一起回到祖国,定居北京。“我和太太每月都是86元的工资,一家5口挤在集体宿舍,连个煤气炉都没有,吃饭就到集体食堂。工作也很忙,白天协助所长开展开放实验室工作,晚上加班研究。”忙碌的工作,使吴国雄在1987年得了心脏病。1989年,吴国雄再次出国,应聘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高级访问研究教授。在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GFDL)里,他与许多名震国际大气科学界的权威一起工作。1989年,GFDL中心的主任盛情挽留吴国雄,并要为夫妇俩办绿卡。吴国雄再次婉然谢绝。1991年夏天,他回到了中国。“只要祖国需要,我们无怨无悔。”

  情系乡梓,热盼家乡再上层楼“很想多回老家看看,但工作仍然太忙,学术活动比较多,总还是抽不出时间!”离开家乡40余年,吴国雄乡音未改,说起家乡的有关情况,他如数家珍。“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回乡,都感觉变化很大,发展很快!”

  吴国雄是个孝子。母亲在世时,几乎每两年回来探望一次。除了探亲,吴国雄还给家乡的同行们讲过课,做过交流,推荐他们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最近一次回来是2002年3月。当时,他促成了大气物理研究所及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汕头举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学术交流研讨会。

  吴国雄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汕头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领头人。可以发展一些诸如基因工程,超导、纳米材料、电路板等尖端的、前沿的科技产业,政府应适当予以扶持、开发。潮汕地区人才辈出,有着优良的传统,老百姓勤劳、善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又那么好,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再加上有好的风气,吸引来四面八方的人才,未来一定会更美好,汕头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人物背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男,1943年3月生,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1979年到1983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和研究,获博士学位。1983年至1984年应聘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工作,为访问科学家。1989年至1991年受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GFDL ,任高级访问研究教授。一直从事天气动力学,大气环流动力学,气候动力学的研究。1993~2000年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主任,现为LASG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IAMAS委员会主席,中国IUGG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执行局副主席,国际联合科学委员会(JSC)委员,Adv.Atmos.Sci.科学杂志主编。曾任国际“气候变化和可预报性计划(CLIVAR)”科学指导小组成员,“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计划(GEWEX)”科学指导小组成员。

  (责任编辑:黄幼华、林伟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