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龙游太空耀神州(时代先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05: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龙游太空耀神州(时代先锋)
十月十七日,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致意。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刘程刘冰廖文根

  金秋十月,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在距地球345公里的太空,两位巡天骄子用完美的太空“双人舞”,感动了国人,感动了世界。

  环绕地球飞行77圈,历时115小时32分,总行程325万公里……2005年10月17日清晨,随着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平稳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中华民族光辉史册上又增添了两个闪光的名字———费俊龙、聂海胜。

  “我为祖国上太空”

  “为祖国母亲骄傲!为五星红旗欢呼!”

  “继往开来,神舟与我同行。天地往返,祖国在我心中。”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前夜,在出征纪念簿上,费俊龙、聂海胜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祖国,重若千钧;飞翔,为了祖国!用忠诚和汗水,费俊龙、聂海胜追逐着自己的飞天梦。

  1982年中学毕业时,费俊龙正赶上空军到学校招收飞行员。三代单传的他瞒着父母报了名,但却因眼底检查散瞳后带着墨镜回家,露了“馅”。当天晚上,费俊龙坦白“招供”。听到这个消息,父亲一阵沉默。第二天,父亲终于开了口:“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干得好才对得起你的选择。”

  费俊龙没有辜负自己的选择。四年的航校学习,他的每个科目总是第一个“放单飞”。1987年,他从航校毕业,由于成绩全优,被留校任教。在教员这个新岗位上,他飞出了难能可贵的新高度。飞行大队长说:“他在天上飞,我可以丢掉话筒,不用指挥他也能安全飞回来。”此后,费俊龙以连续安全飞行1599小时22分的骄人成绩,成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6年6月的一天,正在外地出差的费俊龙接到所在部队的电话,要他参加预备航天员的选拔。第一次听到“航天员”三个字,费俊龙很是兴奋,“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会飞得更高更远”。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入选。

  “我是为飞行而生的。”飞翔,是聂海胜从未停止追逐的梦,“小时候,在山坡上放牛时,仰望蓝天上的飞机,我总是梦想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轻轻一跃,直上云霄。”

  当上飞行员后,飞翔就成了聂海胜生命中真正的主题。同批的战友中,聂海胜第一个“放单飞”。面对前来取经的战友,聂海胜脱口而出:“啥也别想,只管飞!”

  参选航天员,聂海胜更是义无返顾。“航天这种事咱们中国人没做过,太危险了。”妻子聂捷琳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当飞行员妻子的压力就已经让她喘不上气儿来,航天员的妻子将面临怎样的压力,聂捷琳不敢想象。为了自己深爱的丈夫不再冒险,妻子甚至想出了“离婚”的“狠招”。一脸憨厚的聂海胜最后甩出了一句:“婚我是绝对不离,参选我绝对要去!”

  面对祖国的神圣召唤,面对风险莫测的飞天旅程,聂海胜坚定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妻子被丈夫的执着深深打动了,最终勇敢地站在了丈夫一边。

  1998年1月,费俊龙、聂海胜光荣地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他们的表现近乎完美”

  太空的奥秘奇幻无穷,然而,太空的挑战无处不在。

  无论是上升、在轨运行还是飞船返回,风险和考验如影随形。特别是在刚进入失重状态和返回舱进入大气层“黑障区”时,航天员的感受更是“五味杂陈”。“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需要靠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在回忆这两段经历时说。

  作为中国首次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与神舟五号相比,航天员所面临的挑战更大、风险更多。

  遨游太空,在封闭狭小的飞船里,航天员要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要经受噪声、振动、低压、缺氧等飞行动力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考验,还要完成飞船上各种操作和科学试验任务。上天难,难在天上、地下两个空间。太空几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任何条件,虽然科学可以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但是,要想在太空生活和工作,对人的要求近乎苛刻。为达到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标准,航天员必须进行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及大型联合演练等60个科目的训练。

  当年,与加加林一道入选的前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曾把航天员的训练称之为“上天的阶梯”。天梯只能自己打造。从走入航天员队伍第一天起,费俊龙、聂海胜和战友们不断向知识的高峰发起冲击,向生命的极限发起挑战:

  ———在低压缺氧训练中,低压氧舱以每秒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并在体内乱窜,一旦形成气栓就可能危及生命,每次他们都要坚持30分钟以上;

  ———跳伞训练,8天时间,他们完成了一个空降兵一个月的训练内容;

  ———赴俄进行失重飞行训练,短短几天的时间,他们连续进行了几十次、每次持续几十秒的失重训练;

  ——转椅训练,主要是用来增强自己保持平衡的前庭功能。神舟五号训练时,航天员要求达到的训练指标是2至5分钟,神舟六号训练时优秀指标提高到10分钟,而在每秒钟18圈的转椅上,费俊龙每次都做足15分钟。

  2005年初,航天员大队首次开始了高强度的头低位卧床训练。5天卧床始终脚高头低,喝水用吸管,吃饭难下咽,除了可以侧身外,几乎一动不动。随着血液向头部分布时间的持续,脸部充血、眼睛刺痛、鼻塞头疼、胸闷气短等感觉随之而来。到第三天时,不适感更为强烈,而费俊龙、聂海胜和他们的战友整整坚持了5天。

  “他们的表现近乎完美!”当费俊龙、聂海胜微笑着从返回舱中走出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激动地说。

  “他俩的配合像左手与右手”

  从杨利伟一人飞天,到费俊龙、聂海胜携手远航,神舟六号检验的不光是航天员精湛的技术,更考验着航天员娴熟的配合。

  2005年10月17日,当飞船返回舱呈垂直状态平稳地矗立在草原上,所有的科学家都禁不住为航天员叫好:“航天员的表现完美无缺!”

  原来,返回舱落地的状态与两名航天员发送切割伞绳指令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费俊龙、聂海胜后来回忆,两人在着陆瞬间几乎没有对视一下,就分别发送了指令,按动电钮的时间毫厘不差!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默契!

  回望英雄飞天的日日夜夜,有太多画面令人难忘:

  ———10月12日9时整,当“起飞”的口令响起时,费俊龙和聂海胜的手不约而同地握在了一起。

  ———10月12日17时30分,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费俊龙拉着助力绳从返回舱座椅上站起身来。聂海胜则小心用手防护着舱门的密封圈,帮助费俊龙用力将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打开。随后,聂海胜用手托着费俊龙的脚,轻轻将他推入轨道舱,并高兴地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

  ———10月13日6时10分,太空传来两位航天员进餐的画面。只见聂海胜从食盒里舀出一块香菇,让它飘浮在空中。费俊龙轻轻一拨,香菇准确落入自己口中。

  如此默契的配合,绝非朝夕之功。

  与神舟五号不同,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凡是重大控制动作和重要空间试验,都需要两人配合完成。因此,航天员良好的心理相容性是多天飞行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双人配合训练的磨合,动作配合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双方要互相领会和意会。”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费俊龙、聂海胜清楚地知道,两个人不但要熟悉自己的工作,还要理解别人的工作。为此,抓住一切机会,两个人互相从性格、脾气、爱好,从对事物的判断、反应、表情等每一个细节上加强对对方的了解。为了共同研究加强协同配合的方法,两人甚至发动妻子一起交流。

  今年7月,入选神舟六号任务的航天员确定后,费俊龙和聂海胜被编为一组,成为最佳组合。

  飞船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他俩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倒背如流。”教练这样评价他们,“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一人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另一人马上可以说出它的颜色、位置、作用。40万字的操作手册,他们都能背诵下来!”

  为保证万无一失,飞船上为他们提供了备用的操作指南手册,但直到返回舱落地,备用手册仍然静静地躺在原来的位置。“他俩的配合像左手与右手。”地面专家无不兴奋。

  10月17日凌晨,从太空凯旋的费俊龙和聂海胜相继走出返回舱,人们看到,他们一只手挥舞着鲜花,另一只手又不约而同地握在了一起。此刻,伟大祖国为他们而骄傲,他们更为伟大祖国而自豪。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6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