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化认识 健全机制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05: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深化认识 健全机制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全国政协常委、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赵勇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走过了12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进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一直是其中的主体。实践证明,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促

进和谐社会构建、促进城乡统筹、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近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批又一批服务成果显现出来,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涌现出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紧跟上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学生志愿服务开辟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新途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除了需要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手段外,还需要更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实践证明,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动员方式、一种社会参与方式,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首先,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社会导向。其次,志愿服务具有育人功能,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青年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积极的能动的要素。第三,志愿服务关注的都是群众急需的领域,能够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直接促进社会和谐。

  大学生志愿服务开辟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农村问题的本质在城市,农业问题的本质在工业,农民问题的本质在非农,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统筹应以政府统筹为指导、市场统筹为基础、社会统筹为补充,三者有机结合。其中,开展志愿服务就是社会统筹的一种重要方式。人才是统筹城乡发展中一个最能动、最积极的要素。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把人力资源从城市配置到农村,是一种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一种人才资源的转移支付,一种人才资源的统筹。大学生志愿者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他们的到来会在当地引发一种裂变效应,从而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开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的新途径。志愿服务强调自觉自愿、力所能及,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参与者的主体选择,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具有内在的社会动员力,能够充分调动青年人的参与热情。大学生志愿者满怀理想、充满激情,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可以了解国情、丰富阅历、经受锻炼、磨练意志、增长才干,逐步成长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他们的感人事迹和成长历程经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形成积极的导向,从而引导更多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成才。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响应,成为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先锋品牌。今后,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重要意义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大力推进以西部计划为龙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为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作出不懈努力。

  要进一步扩大西部计划地方项目的实施规模,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配置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要鼓励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要进一步聚焦支教和支医两个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满足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教育和医疗是基层最急需、群众最关心的两个领域,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最深入、成效最显著的两个领域。要深化支教、支医两个重点项目,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

  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西部的时代洪流。政策支持是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肯定和鼓励。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现有优惠政策,争取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共同推动西部计划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后有高校、老师、亲友等许多资源,通过志愿者的牵线搭桥,可以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共同支持志愿者开展工作,推动项目产生更大的综合效益。

  要进一步加大对志愿者的培养力度。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是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出发点。从志愿者的招募开始,就要贯穿人才培养的意识,注重对在岗志愿者的使用培养,加强对离岗志愿者的跟踪培养,研究规律,把握特点,探索方法,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6日第六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