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同德古文化系列之七 寻找消失的西王母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08:55 青海新闻网

  《山海经—海内西经》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在斗后宗古城中,采集到数块唐汪式旋涡纹黑彩红陶大耳罐陶片。唐汪式文化类型距今约3000年,大致为周代。当时氐羌“出三苗、徙三危”,正是西王母活动的时期。

  斗后宗地区的人们就生活在相当于今天河湟地区气候条件的“最佳期”。那时,这一带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出摄氏2-3度,被称为暖纪。人们进行着更为细致的分工。有人

负责种植庄稼,有人放牧、狩猎和采集,有人制陶,有人在尕干河里捕鱼。在这样的集体里,人人和睦共处,有分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人在劳动中尽力而为,同享劳动果实。而古城上窑穴、灰坑,生产、生活、装饰品石器、骨器、陶器、细石器以及动物骨骼的发现,无疑再现了当时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我们仍能够在古城房屋遗迹中发现他们生活的印记。他们在斗后宗古城上建起了布局合理、规模可观的房屋建筑群,在城中央,堆起一直径6米,高1.5米圆形土台并加盖房屋,作为氏族进行会议或从事其他活动的公共场所。他们所设计房屋功能齐全,造型新颖,体现了建造者的审美观念,或圆或方的房屋,形似现代的帐篷,这种房屋往往是先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深约一米的方形和长方形竖坑,用树木支撑,草木搭盖而成,在南边的正中有一条阶梯式和斜坡式的狭长门道,以便出入。而半地穴式构造既可以挡风避雨,更可以帮助人们抵御高原漫长的严冬。

  斗后宗古城的形成,最初可能并不是抵御外侮,而是为了躲避野兽和洪水的侵袭。人们在这里选择建立村落,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不仅农业人口如此,畜牧业、狩猎和渔业也如此,考虑汲水的方便。其次,这里又是适宜农业、畜牧业、涉猎和捕鱼等生产活动的好地方。这也是人们乐意居住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近河地带为冲积平原,交通比较便利,便于人们相互之间交往,斗后宗古城一带,也常常是后来人们喜欢居住的地方。但也常遭到野兽的侵扰,以及草原可怕的洪水袭击,于是在村落周围便有了环绕古城的一条深宽各约五、六米的壕沟。可他们为什么采取平地开沟的方式呢?也许他们认为建造城墙很费劲,而开沟就解决了工程量过大的问题。

  对于这些人的过去,当地有一则民间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一神秘的人群。他们不是藏族祖先,他们来自遥远的北方部族。他们长相奇特,水泡眼,白眼仁多。他们在这里开垦耕地,种植庄稼,种植了许多的谷物。他们还利用地形,修了很长很长的渠道,引水灌溉庄稼。他们在斗后宗古城上盖了许多房屋。在城的中央修建了一个很大的房子。里面住着他们的女王,女王穿着华丽的衣服,有许多人在她周围侍奉着。他们在古城的四周修建了许多的城池,护卫着他们的王城。现在尕巴松多镇的南坡就有他们那时建造的城池。城池下埋了很多死了的人,这些死人的旁边放满了食物,包括他们的生产生活器物,如舂食物的石臼。也不知过了多少年,蒙古人来了,赶走了他们,从此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王伟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