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哈市停水:一次环境危机预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13:18 海峡网-厦门晚报

  众论天下

  由于信息滞后,一次安全生产事故最终演变成了一次大规模的公共危机。11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11·13”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染带长约80公里,持续时间约40小时。哈尔滨市民在停水和传言恐慌中度过数日,一些人选择出行,出行人数甚至超过了“十一”黄金周。(11月24

日《新京报》)

  回头看,这不过是又一次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公共危机。由于吉林石化始终斩钉截铁地否认爆炸污染了水源,由此导致的各种应急措施和信息公开的滞后带来了更大的公共危机。黑龙江省环保局官员说,在吉化公司发生爆炸后第5天(11月18日),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和环保局就“分别发了文件”,把此次爆炸可能对松花江水质产生污染的信息通报给了黑龙江省政府和环保局。但此时,离哈尔滨约500多公里、离黑龙江省境仅300公里的吉林省松原市已经停止从松花江中取水了。

  这次危机处理,用的是反向的“倒逼机制”,而不是正向的信息传递机制:先是哈尔滨市从20日开始出现地震谣言,再是当地辟谣和21日、22日两次理由不同的停水通知,接着才是国家环保局的通报,最后才是吉林省和中石油的道歉。

  我们不应该忘记,2003年死亡人数达243人的重庆“12·23”井喷事故,事故发生后人们才猛然发现,对于石油天然气开采这样一种高风险、高隐蔽性的行业,中石油居然没有任何事前的防范措施及事后的应急疏散方案——而大规模的伤亡与此直接相关!

  我们有理由追问:这一次,吉林石化等有关方面是否又犯着同样的错误?再往前进一步,企业出于自利目的,隐瞒和封锁消息并不奇怪,但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我们只能被迫听命于企业和地方的“局部理性”?第二个问题是:像哈尔滨这样一个几百万人口的省会城市遭遇如此的环境危机,在国内恐怕是第一次。但我们谁能保证它是最后一次?

  《中国青年报》11月24日报道,初步摸底调查显示,我国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1.9亿人的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我国的城市大都处在江河中下游,而大量高污染企业却密布江河的中上游。哈尔滨市的今日危机可以说是大规模环境危机在中国的首演。我们能防止下一次危机发生吗?万一危机再发生,我们的应急体制、信息公开体制准备好了吗?

  童大焕(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