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徐列:“精神就是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7日03:30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副刊专访《南方人物周刊》主编

  □采访/卢泽明廖慧

  近日,《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率手下一干人马来到成都,为这一期的《四川人是天下的盐》宣传造势。这本是一次寻常的“业务活动”,却被成都商界、文化界、新闻界

看作一次意义颇大的文化事件,纷纷予以关注和报道。徐列在川大的演讲也颇有“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之势。一个文质彬彬的主编,率领一帮龙肝虎胆之士,准备再创继《南方周末》之后的媒体奇迹;一本诞生仅仅一年半的杂志,就在成都期刊市场上与《三联生活周刊》等强势老品牌平分秋色。《南方人物周刊》何以能在短暂的时期内就具备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何对自己的市场前景和迅速崛起充满信心?日前,本报副刊编辑专程造访徐列,力图揭开《南方人物周刊》的文化之谜。

  本报副刊:采访您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几大报纸杂志宛如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成都的媒体,《南方人物周刊》正是这样一面镜子。相信任何一名真正的媒体人,都会羡慕你们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会非常敬重你们的工作态度和承担精神。不知道您对当下媒体应该具有的责任和承担作何理解?

  徐列:媒体有很多类别,比如市民报主要承担资讯传播,经济报承担经济报道,娱乐生活类报刊解决“百姓需要娱乐”的问题。文化是多元的,商业性、娱乐性的元素有市场需求,又没有副作用,这类报刊有它存在的理由。《南方人物周刊》定位于“主流刊物”,它就必须有理想、有责任感,用有别于大众化、娱乐化刊物的眼光,站在历史的高度,严肃地对待新闻、人物和事件。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记录了历史的真实过程,比如后人研究民国历史,当时的报纸和杂志是第一位的模本;媒体对新闻的态度也决定了它对当下的影响力,虽然中国媒体不像西方,是“第四种权力”,但只要用严肃的态度,客观公正地报道,就会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本报副刊:《南方人物周刊》创刊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虽然具备了强大的影响力,但是还没有开始盈利,是由于你们的读者定位比较高端,还是刊物的某种周期所致?你们如何做到了坚持而不放弃?

  徐列:其实我们没有感受到特别大的压力。南方报业集团一个杂志的培育期是三年,我们这本杂志才一年半。培育专业类杂志很快,而综合类就慢,能三年持平已经是创造奇迹了。要做主流媒体,定力是很重要的。集团看到《南方人物周刊》的既定目标非常好,也看到了它的品牌优势,哪怕这几年它一分钱不赚,还要花费数千万来培育,相信集团也是愿意的。

  本报副刊:南方报业集团为何看好这本刊物的前景呢,能否具体说说?

  徐列:一年半以前集团收购了一本杂志,确定人物周刊方案,是经过了认真的论证、对话的。在这之前我做了15年《南方周末》人物版的编辑,对人物有着强烈的兴趣;一次我去美国《时代周刊》考察,他们告诉我,他们年度风云人物榜的巨大影响力——一旦公布,全球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简直是全球瞩目;而华纳旗下几大媒体,以人物切入为主要报道方式的《People》是最赚钱的。其实从我们的背景是《南方周末》来讲,杂志改成《新闻周刊》比较合适,但这样一来,它就和《南方周末》缺乏差异,形成“兄弟竞争”,所以必须另找渠道和方向。另外我们分析了国内期刊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时政类杂志只有《三联生活周刊》比较成熟,其它的都刚起步,“个性”与我们都不尽相同。

  本报副刊:尽管《南方人物周刊》和《南方周末》有很大不同,但它们是有血缘关系的。《南方周末》精神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被公认,在此精神血脉上派生的期刊几乎都很有自信心和影响力。

  徐列:子刊成功和集团领导人的魄力与开放有很大关系。南方日报集团旗下聚集着大量中国最优秀的新闻人,这和它的包容度有关。任何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一本新杂志,你拿出一个方案,得到认可你就来做,宽容态度所起的作用无法估量。有一次集团领导对我说:“听说业内人士对《南方人物周刊》的评价很高,你又给我们集团增添了一份好的杂志。”当时我们正在争取把它改成旬刊,这意味着又要加大投入。集团领导立刻同意扩版,他们“扔钱”是有信心的。

  本报副刊:成都也是一个新闻业相当火红的城市,我们想知道你们理解的“新闻人”是什么概念?

  徐列:一个职业新闻人除了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客观公正的新闻态度外,还必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样他才具备一种新闻人的品格力量。黄金年代《南方周末》的新闻人被读者誉为公众的“良心”,得到这种精神上的高度评价实属不易,必须建立在新闻理想和大量公正报道之上。

  本报副刊:《南方人物周刊》在短时期内就显得比较成熟,你们是怎样培养自己的骨干编辑记者的呢?

  徐列:我们的骨干至少十几个人都来自《南方周末》,本身素质就很高,对做人物也有深入的理解,记者们一年多就纷纷挑大梁,的确非常优秀。作为一个团队,我们还保留了《南方周末》的文化传统,称呼上不冠官衔,都称老师;管理方面坚持自由开放宽容的原则,不给员工打卡,不作军事化管理,只要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一个员工可以不经常来办公室坐班,尽量让员工感到他们受尊重、有尊严,对知识分子尤其需要如此,这样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工作关系,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和潜能的发掘;根据员工各自的特长能力来安排工作,提供较好的平台,让他们好好发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成功就是杂志的成功。我们有一个记者非常有才华,他也是个摇滚歌手,经常为了演出外出,杂志社从来没有干扰过他。

  本报副刊:南方报业集团对子刊的宽容度的确很大,但你们肯定也在考虑经营问题。你们是怎样做到既要考虑经营,又要保持刊物的高品质的呢?

  徐列:刊物的内容肯定是“王”,因为它是“产品”,发行和广告都像轮子,由它带着转。广告商投放广告也要先考察杂志的产品如何,也就是创造的平台如何。国际上最大的跨国公司IBM的中国总代理到广州后找到我,说他们对这本杂志观察了一年,才决定要在上面投放广告,由此可见这些大客户的挑剔眼光。大的广告客户其实希望不要主动去找他们,等你的刊物成熟了,他们来找你,所以要拥有大客户,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产品品牌打响。

  本报副刊:内容和经营相互独立,其实是办刊物的常识,但有人认为现在大量的报刊好像缺乏定力。《南方人物周刊》坚持了这一点,得到市场认可是迟早的事情。经营介入采编是有风险的,哪怕你包装得再漂亮,经营意图也会被读者识破,有如捅破一层包装纸。

  徐列:我们经常聆听大的广告客户的意见,比如通用汽车、石油公司等。我们发现,凡是能投放广告的客户都是欣赏我们的读者,都是在精神气质和人文气质上与我们相投的人。

  本报副刊:对,是高品质的内容“吸引”了大公司,而不是你们为他们做了什么。

  徐列:如果专门为他们做什么,他们反而看低你,因为你的内容必须能和广告品牌匹配,如果你降低品质,就会有损其形象。

  本报副刊:最后一个问题,您对自己满意吗?

  徐列:我感觉自己正处在人生最幸福的阶段。我们的记者出去采访,经常都会问对方:“你认为什么是幸福?”后来我们总结出“干自己喜欢的事儿就是幸福”,我现在就是这样。回首办刊这一年半,虽然有《公共知识分子50人》那一期带给我的压力,但我认为那也是人生体验之一种。我们的产品不比别人差,这是我目前最满意的。整理/石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