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节庆文化心态(茶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7日05: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章亚昕

  节庆文化心态,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因为最值得庆贺的也就是最有价值的,新春就成为过年的主题。对于农耕民族,还有什么比大地回春更加重要可是,一旦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商机似乎就比传统的主题还要抢眼。

  比如,农历七月七,“乞巧”的民俗开始为情人节的炒作让路。过去牛郎爱织女,如今满街“老鼠爱大米”。不是辛勤的劳作,不是坚贞的守候,而是把爱情从天上拉到地下,化精神为物质,“你是我的肠,你是我的胃”,等等。大体上,情人节比诗人节更受关注,恐怕是大势所趋。就像中秋节,“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已经被硕大的月饼给遮掩了。家国一体,家庭的团圆,国土的完整,却始终属于最高的价值所在。一个民族,不可以失去价值感。为什么“九一八”会变成“就要发”原因主要是来自人们对于价值的忽视,当然,也许还有某些人对于商品价格的过度热心。

  诗歌与流行、诗人与节庆,往往存在距离或者反差。就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潇洒的姿态背后有多少无奈在“沉默”的康桥背后,藏着多少苦涩的潜台词为什么诗人挥手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令人动容的故事,却不适宜敲锣打鼓地大肆渲染。就像“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这首流行歌曲就很是富有诗情画意,可是近来读孙伏园游记,意外地发现,一九二四年夏天鲁迅乘舟入陕去西安讲学,那景象却出人意外地没有诗情也没有画意———尽管鲁迅也许曾经坐在船头,那走在两岸的二十多位纤夫竟然是一丝不挂的而且西安城中为了求雨,居然举城食素,禁杀猪羊。从一九一八年写《狂人日记》,到了一九二四年在内地还一切依旧,不知鲁迅有何感想。这一段记忆,在《野草》中似乎可以寻得蛛丝马迹。总之,传统与内地、与乡土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鲁迅从进化论转向阶级论,或许与此有关。十年以后毛泽东到了陕北,也在感叹窑洞与上海亭子间的差异———他赞许鲁迅后期杂文的辩证法,也是在认同鲁迅立足于现实的思考路数,理想性和可行性是同样的重要———这便带来毛泽东诗词的理想品格和实践品格。所以说,诗意在情深处,真情在牵挂中。我想,那些富于价值的记忆,是不应该被忘却的。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7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