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0年旧账 260元饭钱还恩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4:23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记者 官莉 摄影报道

  10年前,一对70多岁的老人在八里庄3号自家店面开了个小餐馆。10年后,因无力经营,两位老人把小餐馆租给了他人。然而这个时候,有人却拿着现金找上门来。原来,他们是10年前在附近做工的民工,他们曾经受过两位老人的恩惠……

  亡夫遗嘱:还恩人260元饭钱

  昨日下午,余女士打进本报热线求助,希望通过本报找到10年前在八里庄3号开小餐馆的两位老人。她说,死去的丈夫曹建彬还欠老人260元的饭钱。“我丈夫1999年死于肝癌,临终前,他把我们的债务一笔笔的写在纸条上,他特别嘱咐我一定要把欠下两位老人的这260元饭钱还了。”

  她告诉记者,丈夫曹建彬10年前是附近一个装修队的小包工头,手下有十来个人。由于没拿到工钱,他手下的十多人一直在八里庄3号的小饭馆吃饭,账一直记在曹建彬的名下。“直到工程完工我们也没办法付清两位老人260元的饭钱,我们选择了悄悄离开。”余女士愧疚地说道。

  真情告白:6年来心事难了

  1999年,丈夫曹建彬过世后,余女士就一直寻思把钱还给两位老人。她告诉记者,6年来自己心中总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心情十分沉重。“我也曾经从红牌楼赶到八里庄来找过两位老人,但看到店老板已经换人,我想,也许是因为像我们这样赊账的人太多了,才导致两位老人经营不下去的。想到这里,我更加没有勇气进去询问,也不知道两位老人还在不在这里居住。”

  本月中旬,本报报道《一念之差 百万富翁十年愧疚》一文让她深有感触,余女士决定再次寻找两位老人。昨日下午,生活依然比较艰难的余女士从同事那里借来260元,然后把电话打进了本报热线。“我可以欠任何人的钱,但就是不能欠这两位老人的钱。当年,他们知道我们没拿到工钱,从来没有向我们要过钱。我只记得店主大约70多岁,姓汪,患有风湿,手指一直弯曲。”余女士告诉记者,当年受过两位老人恩惠的并不止她一个,没拿到工钱的油漆工、木工等几十号人都受到过两位老人的帮助,而两位善良的老人从来没有为难过这些赊饭吃的工人。

  再见恩人:八旬老人一脸慈祥

  昨日下午2时许,在记者的陪同下,余女士终于鼓足勇气敲开了八里庄3号的门。开门的是一位约80多岁满头银发的婆婆,余女士一眼就认出老人正是10年前经营饭店的杨婆婆。原来,两位老人因为年老无力不再经营小餐馆,就租给了他人。但两位老人仍然居住在这里。顺利找到自己多年来要找的人,余女士激动地拉着老人的手说:“婆婆,你瘦了!你还记得我吗?我是当年在你们这里吃饭的小余。”杨婆婆半晌才反应过来,高兴地说:“是小余啊!你现在在哪里工作?”

  杨婆婆领着余女士和记者进了屋,简陋的屋子只有几件简单的旧家具。85岁的老伴汪守信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在沙发上安静的蜷缩着。提起当年260元饭钱的事情,今年已经83岁的杨婆婆一脸的茫然。

  聊天中得知余女士的丈夫曹建彬已经过世,杨婆婆非常难过,喃喃地说:“可惜呀!他是个好人。”杨婆婆执意不收这260元,但余女士一再坚持要老人收下。“当年是有几拨工人在这里吃饭,走的时候没有结账,我们也从来没有记录过。他们出来做工没拿到工钱,也很困难。前几年,也有一个小伙子送来饭钱,我都不记得他是在什么时候欠我的钱了。”回忆过去,杨婆婆一脸的平静和慈祥。

  ·编后·

  善心无价

  是什么促使这些当年受过恩惠的民工找上门来偿还饭钱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两位老人的善良。当年,两位老人在为这些没拿到工钱的工人提供免费午餐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期望有一天得到工人的回报,他们更没有期待有一天工人会找上门来还钱。不计回报的付出,让两位老人坦然面对得与失。如今10年过去了,两位老人当年的善行得到了人们的肯定,这是对善良最好的诠释。能够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这260元的饭钱,而是两位老人毫无功利色彩、不计任何回报的善良。善心是无价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