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冰火之岛”观地热(出访归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冰火之岛”观地热(出访归来)

  本报记者组

  冰岛的来历显然与冰有联系。然而,冰岛不光有冰,还有火,叫它“冰火之岛”可能最贴切:冰川与火山并存,地震与地热孪生,是冰岛这个美丽国度的最大地质特色。火山

可以说是这个岛国的灵魂和母体,是它创造了这块神奇的陆地,并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温泉和地热资源。

  冰岛11.5%的土地为冰川、冰原所覆盖,那里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区,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30余座,活动频繁,仅历史上有记载的火山喷发就有150多次。目前,冰岛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火山爆发,由此形成的火山地形地貌比比皆是,有的地方黑红相间的凝固火山熔岩裸露在外,有的地表则覆盖一层厚厚的苔藓,脚踩上去软绵绵的。望着无际的荒原、冒烟的山丘和仿佛伸手可触的苍穹,相信每一个首次做客冰岛的人,都有一种置身人间、又非似人间的感觉。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阿波罗号飞船登月前,美国曾利用这里的地貌特点模拟月球环境训练宇航员。

  这种特殊的地理构造使得冰岛地下热流滚滚,800多处天然温泉分布全国。据介绍,冰岛共有250个低温地区和20多个高温地区。热流处在地下1000米左右、水温低于150摄氏度的地区属于低温地区,超过地下1000米、温度高于200摄氏度的地区属于高温区。高温区大多分布在贯穿冰岛的火山带上,首都雷克雅未克地区就属于这一类型。

  从15世纪开始,冰岛人就懂得利用地热资源为生产、生活服务。进入20世纪,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利用地热资源供热和发电。目前,87%的冰岛家庭靠地热取暖。地热水出水温度为80至140摄氏度,到达室内温度仍有75摄氏度。首都雷克雅未克全部采用地热供暖和洗澡,一年消耗热水约5000多万吨,相当于每人每年节省两吨石油。

  1995年以来,冰岛经济进入历史上少有的高速增长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2%,2004年比上年增长5.2%。在国际油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冰岛利用地热发电无疑是促进经济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地热加水力使冰岛能源多得用不完,所有路灯白天黑夜长明不熄。

  尽管如此,冰岛政府仍十分重视能源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除水电站外,冰岛已建起了多座地热电站,如卡拉夫拉地热电站、斯瓦辛基地热电站和奈斯亚维里尔地热电站等等。冰岛能源公司计划在今后10至15年间,再兴建12座水力和地热发电站,以便为未来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做准备。

  为了了解地热电站的运作情况,我们参观了奈斯亚维里尔地热电站(见图,本报记者顾玉清摄)。该电站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位于首都东部的亨吉尔火山地热区一个山谷间,厂房为当地主色调白色,如果不是看到升腾的白雾和侧面伸出的一排排管道,人们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座高档宾馆。厂内一尘不染,设备高度现代化。负责接待我们的滕斯伯格先生介绍说,这是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建造的一座集发电和热水生产功能于一体的地热电站。该公司在此打了20眼地热井,井深为1100—2000米,最深处水温达380摄氏度。

  奈斯亚维里尔地热电站现有3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9万千瓦,热水生产能力为1100升/秒。电站生产共分为采热、发电和冷水加热3个步骤:利用地热井中采集的热蒸汽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并采集地表冷水作为整个采热和发电过程中的冷却用水,冷水在冷却过程完成后升温至85—140摄氏度,然后通过直径90厘米的管道输送给雷克雅未克市作为优质生活用水和取暖用水。由于采用了性能良好的隔热材料,热水在长达30公里的传输过程中,温度仅下降2摄氏度。

  滕斯伯格最后很自豪地说,由于地热资源廉价、清洁,冰岛自1975年大规模使用地热资源以来,石油等能源的进口量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前几十年达到了国际标准。冰岛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之一,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部使用可再生洁净能源的国家。

  地热领域是中国和冰岛科技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有60多名地热技术人员赴冰培训。1995年,天津市塘沽区与冰方合作建立了地热供热供水系统。今年5月,冰岛总统格里姆松访华期间,冰岛一家能源公司与陕西省咸阳市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利用咸阳地热资源协议书》,这是迄今为止冰岛历史上最大的地热资源合作开发项目,总金额近5000万美元。

  勤劳、智慧的冰岛人民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经验和技术,不仅对冰岛十分重要,也有利于造福其他国家的人民。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8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